下面来给大家介绍下龙眼的功效,希望大家能够仔细的阅读下。
桂圆
桂圆又称龙眼、亚荔枝。是一种果实。有虎眼、石硖龙眼等三十多个品种。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其中福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去果皮,鲜用,或将果实干燥后,剥取假种皮备用。
桂圆因其种圆黑光泽,种脐突起呈白色,看似传说中龙的眼睛,所以得名。新鲜的龙眼肉质极嫩,汁多甜蜜,美味可口,实为其他果品所不及。鲜龙眼烘成干果后即成为中药里的桂圆。
世界上栽培龙眼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斯里兰卡、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美国的夏威夷州和佛罗里达州等。
桂圆的功效介绍
桂圆原产我国南方,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北魏(386—534年)贾思勰《齐民要术》云: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因其成熟于桂树飘香时节,俗称桂元。古时列为重要贡品。魏文帝(535—551年)曾诏群臣: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令岁贡焉。宋代,龙眼已在泉州普遍种植。
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苏颂《图经本草》(1061年)载:龙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闽、广、蜀道出荔枝之处皆有之。
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赞颂龙眼: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以龙呼,实如益智本非药,味比荔枝真是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述:龙眼树似荔支,而叶微小,皮黄褐色。荔支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曰为荔支奴。泉州府诸县皆有,郡中(今鲤城区、丰泽区)尤盛。
明泉州人何乔远《闽书》记述泉州一带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焙而干之行天下。
泉州龙眼用嫁接技术繁殖方法的历史已很久远。明徐勃《荔枝谱》(1597年)和邓道协《荔枝谱》(1628年)都有关于龙眼用嫁接繁殖的记载。清初周亮工《闽小记》(1666—1668年)和郭柏苍《闽产录异》都记载用嵌接法换种,沿用至今。旧法用挂钵填土。 泉州龙眼品种很多,风味不一。著名品种有普明庵本、红孩儿本等50多种。最受赞誉的首推东璧龙眼,1993年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东璧龙眼原产自泉州市区开元寺内东塔旁的原东璧寺一隅,因而得名。其母本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元寺僧人种植的,历300多年至抗日战争期间才枯死。泉州承天寺内有一株已200多年的古龙眼树,是现存的东璧龙眼中树龄最长的。而今东璧龙眼,在泉州及本省其他龙眼产区均有广泛繁殖。传说早年仙游有个僧人从泉州开元寺取去东璧龙眼苗,在仙游境内栽植,现已繁衍2万株成年树,取名泉州本,但其品质逊于原产的东璧龙眼。
东璧龙眼品质优良。其果皮有淡黄色的虎斑纹,泉人称为花壳,是外观有别于其它龙眼品种的最显著区别。东璧龙眼又称糖瓜蜜,果肉呈淡白色,透明如凝脂,厚而嫩脆,甘甜清香,具有放在纸上不沾湿,掸落地下不沾沙的特点,堪称果中珍品。
另有福眼,原称虎眼。《泉州府志》有大者名虎眼的记载。泉语虎、福的音近,以福眼代替虎眼,取其吉祥美好之意。福眼是泉州的主栽品种,有8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曾荣获国际巴黎旅游美食金质奖和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奖。近年全省各龙眼产区均有大量种植,是我省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据说台湾种植的大型龙眼,当地同胞也称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