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综合百科

蚂蚱百科(蚂蚱百科视频)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4-24 05:53:05
The Beginning

蚂蚱,蝗虫的俗称,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它的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


目录

1.生活习性

2.形态特征

3.分布范围

4.养殖技术

5.经济价值

1.生活习性

蝗虫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
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
幼虫只能跳跃,成虫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大多以植物为食物。
人们常说的蚂蚱(少数地方不区分大小都叫蚂蚱)只是蝗虫的幼虫,并不是单独的物种。
另有一种常见昆虫草蜢,又名蚱蜢,在中国北方也称蚂蚱,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俗称扁担勾,常易同蝗虫幼虫混淆。
植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
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如图)。它的一生绝对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中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时代。在24℃左右, 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 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蝗虫一生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
蚂蚱

2.形态特征

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在口器内,触角上有嗅觉器官。 第一腹节的两侧、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主管听觉。复眼主管视觉,可以辨别物体大小,单眼主管感光。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雄虫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的音锉摩擦前翅的隆起脉而发音。有的种类飞行时也能发音。栖息地各异,如南美的在漂浮植物上度过大半生,能游泳,产卵于水生植物上 。
呈中型或大型,某些种类度超过11厘米。有的地区的人们以蝗虫为食品。蝗虫的天敌有鸟类、禽类、蛙类和蛇等,同时人类也大量捕捉。
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它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头部除有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单眼,仅能感光。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颚(1对)、舌(1片)、下颚(1对)、下唇(1片)组成的。它的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因此这种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3.分布范围

飞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蝗虫,已知有10亚种,其分布遍及欧、亚、非、澳四大洲。我国有3个亚种: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区、西藏飞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寒区的许多河谷与湖泊沿岸地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约521万hm2,经过贯彻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针,1951~1997年间,全国已累计净改造蝗区面积367.8万hm2,使蝗区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70.6%。现有蝗区县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28个减少到151个,取得了世界治蝗史上引人注目的成就。

4.养殖技术

一、蝗虫养殖棚的建造与棚地的整理,在建棚前先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消灭干净,用捕捉、诱杀、开火烫等方法,以上几种动物是蝗虫的天敌,能捕食蝗虫和破坏蝗卵,所以在棚内绝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 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厘米,为了便于雨季排水。土质最好采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结块,便 于产卵和取卵可以4旬,建棚地面上种上小麦等作物,准备幼蝗食用。 棚的建造面积,按要饲养蝗虫的多少来确定,养一万只,用10平米即可,可利用院内外空闲地方,根据自己的条件可用铁、大棍、竹片建造一个棚的支架。再按这个棚架的大小,用冷布做一个象蚊帐一样的棚罩,挂于棚架上,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上按上拉锁,这个装制就是为了不让蝗虫跑出和便于进棚喂养、管理。 棚的高度1.5-2米即可,为了保温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温度高的时候和蝗虫较大(三龄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四月底前完工。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为宜。
二、飞蝗的卵的孵化与管理
在气温达到25-30度时,即可孵化,我省的自然气温在五月上旬便到。先准备无毒土壤,锯末2:1,含水量10-15%,铺2-3厘米的器皿中,将蝗卵布均于土上,卵上再盖约1厘米厚的土,器皿上再上层薄膜。每半天检查一次,发现幼蝗后,用软毛刷将幼蝗拨到棚内的食物上。经 12-15天的孵化过程,孵出全部幼蝗。幼蝗喜食鲜嫩的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但食量很少,1-3龄的幼蝗应注意防雨。温度最好 能控制在25-30度之间,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因为在几个条件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三龄内飞蝗喜欢群居。
三、3龄以上至成虫的饲养管理
幼蝗自出卵后5-7脱一次皮,脱一次皮即为一龄,壮的脱皮块,弱的脱皮慢,在孵化过程中出土也有先后之分。 三龄以上的飞后焦特别快,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首先是蝗虫吃不饱会影响正常生长。另外会出现强食弱大吃小的现象尤其是正在脱皮的蝗虫不能动,体质又很软,有被吃掉咬伤的危险。三龄以上蝗虫可加麦麸。1-2天清棚一次,保持棚内干净。 蝗虫经五次脱皮以后,即成长为成虫,这个时间约为6月15日左右,飞蝗一般羽化后10至15天进入性成熟期,开始交尾,此时的飞蝗很肥壮除留下部分产卵的蝗虫外,其它蝗虫可到市场销售,时间在7月初为宜。
四、飞蝗产卵前后的管理
雌蝗在交尾后,腹部逐步变的粗长,黄褐色加深,雄蝗则呈现鲜黄色。此时要将棚的地面整齐、拍实,以利于雌蝗的产卵,如棚大飞蝗少,为了产卵集中便于日后取卵,可将棚内部分地面用塑料布盖信,只留下向阳处部分地面,做为产卵区。棚内保持15%左右,现在的蝗虫食量很大,应认真供足。 雌蝗在7月10日左右开始产卵,雌蝗的产卵器粗短而弯曲,为两对坚硬的凿状产卵瓣,以此穿土成穴产卵。在产卵的同时分泌胶状液,凝固后在卵外形成耐水性的保护层,将卵围成一个卵块,对卵的越冬起保护作用。 东亚飞蝗的卵块为褐色,略呈园筒形,中间略弯,一般长40-70毫米不等。每块蝗卵有卵粒35-90多粒,也有极少数超过100粒的。此为夏蝗。 蝗卵产于棚内土中,用于孵化第二代秋蝗的卵,在棚中可以不动,在温度、湿度、光照等达到孵化条件时,第二化秋蝗幼蝗会自然出土,时间在7月20-25日左右,准备出售或暂不用于第二代的蝗卵,要即时取出,用湿度为10-15%的土,一层土一层卵,最后一层是土的装法,装于大罐头瓶中,将瓶口密封,放于5度的冰箱内保存。 产卵前后的饲养条件方法,与三龄以上的蝗虫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每天光照要达16小时,饲料要充足和多加些精饲料。

5.经济价值

蝗虫含丰富的甲壳素,营养专家研究认为:甲壳素被誉为继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之后的人体第六大生命要素,甲壳素可升高体液的PH值,改善体内酸性环境,可清楚自由基,抑制过氧化物对人体组织细胞的损害,活化细胞,延缓衰老,能使体内毒素得以排除,达到排毒养颜的功效(日本将甲壳素作为污水处理的一种制剂)。因此,甲壳素被营养专家推荐为21世纪人类的最后珍宝。
蝗虫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单用或配合使用能治疗多种疾病,具有止咳平喘、解毒、透疹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百日咳、支气管哮喘、小儿惊风、咽喉肿痛、疹出不畅、支气管炎、止痉挛等,并且有降压、减肥、降低胆固醇、滋补强壮和养胃健脾的功效、久食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入,外用可治疗中耳炎,霜打过的蚂蚱治菌痢、肠炎等。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美如虾,体内营养成分的结构比畜、禽类更合理。
蝗虫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脂肪含量5.25%,其主要取食禾本科的青草,不吃其它饲料,据报导,有些肥胖和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目前多趋于食用昆虫,意欲达到减肥祛病之目的,据有关专家研究是未来人类较理想的太空食品,是现代社会减肥、健美的理想食品。

THE END

TAG:蚂蚱  百科  标签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