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综合百科

鲑科鱼类的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5-06 07:13:05
The Beginning

(一)病原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nv (lnfeci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属弹状病毒属(rhab-dovirus)。大小为65--75×1 50 1 90纳米。一端圆形,一端平直,呈枪弹形。含单链的rna。不耐热,在脱氯水中22.6℃十24小时内感染力失去90%,12. 2'c约5天失去90%。在40'c以下较稳定。ph6-8的范围内较稳定,5以f或9以上迅速失活。ihnv在数种鱼类细胞系上都可生长,例如rtg-2,chse-214,fhm’,ste-137**,sse 5**'等,培养适温为13-18℃,上限为20℃,下限为4c,培养48小时后出现cpe,从第6天开始细胞变圆呈葡萄状,并从容器壁上脱落。

(二)症状和病理变化

主要侵害刚孵出的鱼苗和小鱼种,往往突然发生大批死亡。病鱼游动迟钝,有时沉至池底,旋转活动,有时随水流漂浮至下游后死亡。死前鱼体变黑,鳍基出血,鳃褪色,肛门悬垂着较粗的、不透明的、粘液状的粪便(图1 2)。小型的鱼往往体侧肌肉出血,多呈v字形。较慢性的病鱼,腹部膨胀,眼球突出。解剖观察,腹腔积水,内脏通常贫血褪色。较大的鱼胃中有乳白色液体,肠出血,有淡黄色混有血液的液体。病理变化主要是前肾和脾脏造血组织严重坏死,肠壁的固有层的颗粒细胞坏死。严重者,肾小管、肝脏和胰脏也局部坏死。病变组织的细胞质内有包涵体。

(三)流行情况

ihn广泛流行于美国和日本,1985年传入中国东北地区,欧洲的法国和意大利在80年代也有报道。

该病主要危害虹鳟、红大麻哈鱼、大鳞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河鳟等鲑科鱼类的鱼苗和当年鱼种。2个月龄以下的鱼苗在水温loc左右死亡率可达100%,2-6个月龄的鱼种死亡率在50%以上,再大一些的鱼约为10%左右。近来发现体重70-100克的鱼也有发病。

发病水温为4-13c,而8-10℃时发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发病。

传染源主要是瘸鱼和隐性感染的鱼,即看似健康实际是带病毒的鱼。病后残存的鱼达到性成熟后排出的精液和卵液及卵子都是重要的传染源,由污染卵传播此病的机会很大。受到污染的水源以水为媒介而传染的可能性也存在。病毒主要经过鳃或消化道进入鱼体。

(四)诊断方法

根据典型症状和病鱼的大小可初步诊断。本病病鱼肛门上拖的粪便比传染性胰脏坏死病鱼的粪便粗而长。

将病鱼的前肾和消化道做组织切片观察,如果发现造血组织严重坏死,肠固有层的颗粒细胞坏死就基本可以诊断。但要确诊必须做病毒的分离培养观察细胞的cpf,或做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五)防治方法

1.养鱼设施和工具要严格消毒。

2.鱼卵可甩伏碘(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的有效碘),5 0ppm浓度,浸洗15分钟可取得良好效果,但伏碘在碱性水中效果降低,可加大至60ppm以上,ph在6以下则对卵的毒性大大增加:

3提高水温至17- 20'c可以预防此病。

4.病死的鱼必须销毁,防止病毒扩散,

5.杀灭水源中天然生存的鱼类。

6.鱼苗池应设在孵化场的最上流。

7.鱼苗和小鱼种不要和青年鱼混养。

8.用ihn病鱼组织匀浆灭活疫苗浸泡免疫,保护率可达75%。

9.目前尚无治疗方法。

THE END

TAG:传染性  鱼类  标签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