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综合百科

猪瘟由典型转为非典型、繁殖障碍型的原因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5-08 03:24:28
The Beginning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国际兽疫局16种a类法定传染病之一,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由典型转为非典型,在增加免疫次数的情况下,仍不能有效控制。

一、近年来猪瘟流行的新特点

近年来,猪瘟的流行特点有由典型转为非典型、繁殖障碍型的趋势。

非典型猪瘟:又叫温和型猪瘟,多发生于11周龄以下(特别是2~4周龄发病多,其次是5~11周龄),而且多呈散发或在局部地区的少数养猪场发生,流行速度缓慢。

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发生于生产母猪,其本身呈隐性感染,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

二、猪瘟由典型转为非典型、繁殖障碍型的原因

当前典型猪瘟并不多见,但在一些地区和猪群中却出现了一种表现形式多样的非典型猪瘟。其发生原因虽不尽相同,但有关专家学者分析认为,发生这种非典型猪瘟的可能原因为:

1、疫苗的质量问题

猪瘟兔化弱毒(c株)是国际公认的最佳疫苗株,很多欧洲国家采用此苗有效地控制了hc的流行,但我国近年来常有免疫失败的报道,其原因虽然很多,但疫苗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

目前欧洲多采用加大免疫剂量的方法,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免疫时,肌肉注射剂量为400rid。

我国猪瘟细胞苗出厂时检验以5万倍稀释能致兔体热反应为合格,即每ml原液含5万 rid。规定的免疫剂量为150rid,这一剂量远低于国际标准,不能有效阻止hc亚临床感染。

2、免疫程序问题

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确定合适的首免日龄。猪瘟疫苗的仔猪首免日期最好选定在仔猪持有的母源抗体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而又能防御病毒感染的期间。

目前国内推荐使用的仔猪免疫程序有3种:第1种是仔猪断乳后到65日龄一次性免疫2~4头份;第2种是20日龄首免2头份,60日龄加强免疫2头份或4头份;第3种是超前免疫(亦称乳前免疫、零时免疫),即仔猪出生后注苗2头份,注苗2小时后让其吃初乳。

实践证明,以上3种免疫程序中,在猪瘟流行期间使用前2种不甚可靠,只有超前免疫在猪瘟流行时适用。但也有超前免疫发生免疫失败的报道,主要原因是多数母猪在夜间分娩,饲养员和管理人员没有给仔猪注苗,致使部分仔猪已吃过初乳,而又照例进行乳前免疫,往往导致部分仔猪的免疫失败。

3、猪体免疫功能下降

一些疾病如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等在猪群中的存在,会使猪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hc的免疫保护力。滥用某些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以及长期或大量饲喂霉变饲料,管理不良,环境污染等因素,也都能导致猪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对hc的易感性增加。

THE END

TAG:猪瘟  非典型  障碍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