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在保持农业生产经济效率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能够在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时俱进地平衡农业生产过程的“平等”与“效率”两方面的问题,正是美国家庭农场能够成功,并且长期存在的主要缘故。这不仅得益于其得天孤厚的农业要素资源享赋,也与其与时俱进的外部制度环境与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各种外部制度环境与政策支持条件的不断调整,以增添家庭农场这一制度调度与环境的相容程度,是提升和保持美国家庭农场效率的关键。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 明晰且稳定的农地产权制度
- 健全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系
- 尽善的农业教诲、科研与推广体系
- 持续而强有力的农业保护和支持政策
- 尽善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美国地处北美洲,地广人稀,是世界上农业生产居于率先地位的国家之一,以仅约占全国人口1. 8%的农业劳动力,养活了总规模约为3亿的全体美国国民。不仅如此,其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剩余还向世界各地提供农产蒲狯口,目前,全世界约有1/2的农产品进口来自美国。
尽管如此,美国发达的现代农业的建立却向来都是以各种农场所构成的农场制农地经营模式。包括家庭农场、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Agribusiness)等,其产权本质均为私人所有。其中,家庭农场向来是占主体地位的农地经营模式。
1987年,美国家庭农场总数约为217. 6万个。其中,家庭农场约占全国各类农场总数的87. 3%、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仅占2. 7%。家庭农场农地而积约占全国农地总而积的81%,提供了全国约占83%的谷物类农产品,其销售额约占全国农业销售额的77%。
2010年,美国各种农场总数约为220万个,耕地总而积达9. 2亿余英亩,均匀每个农场的规模约为418英亩。其中,家庭农场总数约为190多万个,约占农场总数的86. 36%。在所有收入达100万美元以上的农场中,家庭农场约占88%,其所提供的农业产出约占全国农业总产出的79%。
美国这种向来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农地经营模式的建立和稳固经历了重杂的农地制度变迁。且由于其移民国家的特别背景表现出特别的发展历程。美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形成、发展、衰退与稳定3个阶段。
纵观美国家庭农场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不难发明:在首席阶段,其农地经营的目标是平等地分配土地,同时尽快恢重农业生产;在第二阶段,其经营的目标是更平等地分配土地,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率;第三阶段,其农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在保持农业生产经济效率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明晰且稳定的农地产权制度
美国农地制度能够与时俱进地依据农业社会生产经营的需要进行调整,以动态地平衡农地资源配置的公坪霸与效率是家庭农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石。
美国的土地产权向来采取的是不太尽全的私有产权制度。尽管如此,由于美国政府通过法律和制度规范将农地产权的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清晰和透明的规定,故而这种不太尽全的土地私有产权制度对家庭农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制度环境——稳定的农地产权制度的确立影响甚微。
而稳定且清晰的农地产权,不仅有利于降低家庭农场经营者及相关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农地出租者等)之间契约的不尽备性和不断定性,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对投资等经营活动调度及未来收益预期的稳定性,进而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投资行为具有强烈的正向鼓动。还可以降低契约执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督、违约等造成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
健全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系
为适应农业生产和全国经济、社会和生存等的发展需要,美国政府自孤立之日起便开始考虑建立全国的交通网络,但限于财政紧张等缘故,向来到1796年,杰弗逊总统开辟了美国政府参加国内运输网建设的先例,将一部分公有土地用于建立公共大道,以连通俄亥俄州同海滨之间的交通网络。
1811-1818年,联邦政府开始修筑通往弗吉尼亚州的坎伯兰大道,以衔接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城市。1817-1825年,纽约州政府孤立修筑并尽成了美国首席条运河—伊利运河,将哈得逊河同美国5大湖衔接。这开启了美国在全国范围内修筑各种水利、交通设施的浪潮。
1862年,美国通过了《太平洋铁路法》,到1869年,己修筑尽成了一条贯通整个美国的大铁路。此后,美国的运河、公路、铁路等各种交通设施日益得到尽善,这为美国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更快速的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
尽善的农业教诲、科研与推广体系
美国农业的成功,与其持续快速的农业科技长进和推广密不可分,由于美国人口较为稀少,劳动力向来相对较为稀缺。故而,发展机械化、信息化和劳动力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士翠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美国政府向来都十分器重对农业科技长进的持续投入。
1862年的《莫里尔赠地法》奠定了美国政府建立和尽善农业教诲体系的基石。此后,1887年的《哈奇农业试验法》和1914的《史密斯一利弗合作推广法》又进一步地规定,由联邦政府资助在各州和县建立农业试验立等农业科学研究及推广体系。
此后,又逐渐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令,以逐渐尽善农业教诲、科研和推广体系。这为美国农业科技长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是为什么迄今为比,美国向来都是世界上农业科技化、信息化和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缘故之所在。而发达的农业科技是家庭农场节省劳动力投入,降低雇工引起的监督等交易成本,进而提升和保持较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缘故。
持续而强有力的农业保护和支持政策
向来以来,美国政府都十分器重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自“罗斯福新政”时期起,为避免农业生产过剩性危机、农业自然灾害等而导致农场主受损,进而稳定农场主的收入,同时保护耕地和环境,美国政府于1933年出台了《农业调整法》,旨在通过政策来调整农产品的供应、种植和通过补贴来勉励农场主参加休耕准备等。
此后,联邦政府又进一步地出台了农产品准备、销售协议和规程、农产品存储准备、作物保险和灾害支援准备等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目前,这己成为近60年来美国农业政策的核心。
此外,健全的农业生产信贷制度也是美国家庭农场存在和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农业又是一个风险大、投资大且周期长的行业。为降低信贷成本,保证农场主在需要时可以得到贷款,稳定农场主收入及促进农业稳定增长,自1916年《农业信贷法》起,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信贷政策,以期能有效地缓解家庭农场主的各种资金压力。
正是由于政府和相关产业组织的支持和保护,提高了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抗风险能力。
尽善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美国人口少,国土而积十分开阔。这也为美国家庭农场能够像公司农场和合伙农场一样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必要条件。但随着家庭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业从业人口的下降,农场经营者要照料农场运营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所有环节己经逐渐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1929年和1933年爆发的两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过剩的危机”便是这种力不从心的最好证明。
故而迫切需要将家庭农场生产运营中的一些指导和服务的环节委托给专门的机构来尽成,以便农场经营者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维持农业生产的日常运行和管理,以避免因产销不对称而导致的农场经营者收入下降、甚至亏损等各种不良的后果。
为此,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专业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并着手开始基于国家、州政府财政支持而运营的非营利性质的农业生产产前(包括育种、休耕、种植结构和而积等指导)、产中(施肥、病虫害管理、灌溉等)、产后(收割协助、销售等)等一系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己逐渐形成了较为尽善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由于美国国土资源十分开阔,且各地区天气、农业资源享赋的丰富程度相差较大。尊重农业生产和发展因地制宜的科学原则的结果就是,最终促成了美国农业生产发展尤其高程度的分区专业化。目前,美国共有l0个“农业专业生产区”。其中,北部平原主要种植小麦,中部平原主要种植玉米,太平洋地区主要种植各种果蔬;牛、羊等养殖业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平原地区和西部的山脉等。区域化的布局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这也是健全的农业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下的必然产物。
家庭农场成农业生产主力军
今日的美国,公共汽车驾驶员的数量甚至比农民人数还要多,美国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2%,但却养活了3亿美国人,粮食多得吃不了,索性出口,这就成了全球谷物出口大国。美国农产品生产主要依赖家庭农场,两三个人一年就可以生产出上千吨的小麦或是玉米。科技的长进引发了美国农业生产的革命,也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2010年美国的农场约有220万个,农场占地面积为9.2亿英亩,均匀每个农场的面积为418英亩。美国农场以家庭农场为主,公司型的农场越来越少。根据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数据,2007年属于公司性质的农场有96000个,合作农场为174000个,而家庭农场则有190万个。由于美国农场多为家庭式农场,因此小型农场所占比例较高。全美9英亩(一英亩约等于6亩)以下的农场有23万多个,10至49英亩的农场62万多个,50至179英亩的农场66万多个,180至499英亩的农场36万多个,500至999英亩的农场15万个,1000英亩以上农场17万多个。
美国220多万户的农场中,大约有350多万的农业劳动力,其余的是小孩和老人等,每个农场主均匀经营400英亩的土地,大约等于2400亩。每个农场的劳动力均匀为1.6个。2010年,美国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农场有88%是属于家庭农场,而生产的农产品占全美农产品生产量的79%。
科技提升了农业生产的高效率
伴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今天的美国一个农民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155人,而在1960年一个农民生产的粮食只能够养活26人。科技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高效率提供了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先,生产100蒲式耳玉米需要费用100小时的人工,而现在只需费用不到2小时的人工。2009年美国农业产出是1948年的1.7倍,每年的增速为1.63%。在农产品产出增长的同时,用于生产农产品的投入却在下降,尤其是更少的劳动力投入和更少地占用土地。科技现代化为家庭农场带来了生机,联合收割机安装有卫星定位系统,生物技术提升了农产品的产出,早期的订单降低了农产品价格下挫和销售艰难的风险。最后,美国的农场主不少成烈有的人。
一个家庭农场经营只需三个人
下面我们看一下一位喊作约翰斯顿的农场主,他是如何经营家庭农场的。约翰斯顿的爷爷1913年来到美国,一生都是和土地打交道。而约翰斯顿的父亲潞傍在爷爷留下的大片土地上耕耘。到了约翰斯顿时代,他自己经营的农场面积达到3200英亩。同时约翰斯顿还拥有2400英亩的土地,但为提高生产效率,约翰斯顿将这2400英亩土地租给其他人用来生产农产品。一年下来,约翰斯顿自己经营的土地收获小麦3900吨,油菜2500吨,大麦1400吨。这样的农产品收获可以生产出1300万条面包,120万升菜籽油,4万桶啤酒。年产值超过200万美元,而利润也不薄。经营这么大的农场需要多少人呢?一共惟独三个人,约翰斯顿领头,雇佣两名农业工人,就一切都搞定了。约翰斯顿和这两名工人一年工作的光阴约为9个月,在播种和收获繁忙时期,约翰斯顿会再雇几个人暂时来帮助,但这样的工作光阴很短。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美国农业浮现了精准农业的概念,在播种时播种机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知道到上一年哪一寸深度的土地种出的粮食收获最多,而依据这些数据,播种机会决心在哪儿作深度播种和施肥料。现代化的联合收割机驾驶室如同飞机的驾驶舱或是工厂的控制室。在收割时,驾驶室中的屏幕可以告诉驾驶人一英亩土地可以收获多少蒲式耳的玉米,也可以显示收割上来的粮食湿度,还能让收割者知道尚有多少英亩的粮食需要收割。价值52万美元的新型联合收割机带有智能导航的功能,收割机可以依据农作物的密度加速或是减速收割,以保证在收割中不浪费粮食。
传统农业的作业程序离不开耕地、播种、施肥、防止病虫害、灌溉和收获这几个环节,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已使美国的粮食生产跨越了耕地这一环节。美国农业生产的一个科技性打破是运用遗传学工程对种子进行特别处理,新型种子具有抗草性和反抗虫害的能力。目前美国的粮食类农产品有三分之一是采用了这种新型种子生产出来的。为何约翰斯顿一家只用三个人,就可以把上千英亩的土地粮食生产搞定?这一切要感动新科技和机械化为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率提供了条件。
小型家庭农场经营效率高
美国农业问题能手的研究表明,土地面积在160~240英亩的农场最适合夫妇家庭经营,只要开上个夫妻店,虽然辛苦一点,但在经营上却是最有效率的,既能节省劳动力,又能照料过来。62岁的布鲁翰和63岁的妻子则是成功经营小型家庭农场的一个典型事例。布鲁翰夫妇在爱荷华州拥有一个土地面积为160英亩的农场,这块土地虽然已经种植了100多年,但耕作层的土地依然厚达一英尺。在160英亩土地上,布鲁翰夫妇种植80英亩的玉米、35英亩的燕麦、35英亩的饲料草。农场建有两座储粮仓,配有自动传输系统。布鲁翰夫妇还饲养了300头生猪和150头肉用公牛。布鲁翰夫妇也养了许多小动物,例如狗、兔子、鸭子和臭鼬和12只猫,农场简直成了小动物园。布鲁翰尽职饲养猪和牛,而布鲁翰太太则饲养那些可爱的小动物。
由此可见,“家庭农场”模式可以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的踊跃性、释放农业的潜力。“家庭农场”的经营特性显然,“家庭农场主”必须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来核算成本、加强管理、追逐利润,必须要适应市场、开辟市场。由于“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因而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我们有理由信服,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勉励搀扶下,“家庭农场”必将成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骨干力量。
“家庭农场”模式往往要涉及土地流转和集中,而在土地流转和集中的过程中,必须严厉遵循双方自愿和平等互惠的原则,即其他农民或村集体自愿把土地承包给“家庭农场主”,由“家庭农场主”支付合理的承包费,双方签订合同,约定承包的期限。在这种模式中,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的性质是不变的,向外承包土地的一方在合同到期后可以收归土地。因而,“家庭农场”模式并不会伤害农业的根基,并不会伤害其他农民和村集体的利益,并不会伤害农业平等,即便在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不断修正来进行尽善——我们尽全可以放下忧患,迈开大步走下去。
【名词解释】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所有土地经营。农场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早期家庭农场是孤立的个体生产,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有的农户向集体承包较多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也被称之为家庭农场。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浮现,称勉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政策解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维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勉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陈锡文指出: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经营,没有不以农户为主的。农业搞得再好也还是以农民家庭为主,只不过规模大小有差异。家庭农场的概念渐行渐热,对于家庭农场的咨询也越来越多。那么家庭农场有什么搀扶政策?家庭农场在国内有哪些模式?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是什么?主办家庭农场有什么补贴优惠?下面让小编带大家从一些新畏市来找询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后记】在中国,家庭农场的浮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有效的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而且家庭农场比普通的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易于政府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