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旅游攻略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重庆三峡博物馆的文物)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7-07 13:29:36
The Beginning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

  “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

  年代:早更新世

  质地:石

  巫山龙骨坡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于1984年发现,1998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先后经历了1985—1988年 、1997—1998年、2003—2004 年等多次发掘,出土文物上千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巫山人”(Homo erectus)一段左侧下颌骨化石。与“巫山人”化石同一层位出土的还有步氏巨猿(Gigatopithecus blacki)牙齿和120种脊椎动物化石。龙骨坡遗址的石制品数量超过百件。遗址堆积地层时代属早更新世早期,含人化石层位的年代,经古地磁和铀系等多种方法测定,为距今200万年。

  龙骨坡遗址是迄今中国乃至东亚早更新世早期的相同时序中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地点,为探索东亚人属(Homo)兴起的年代不是几十万年而是200万年提供了佐证。

  三羊尊

  年代:商

  质地:青铜

  1980年出土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畔的李家滩,通高42.8厘米,原由巫山县文管所收藏,2005年6月调集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目前陈列在“远古巴渝”展厅

  

  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已获授权)

  该器造型呈喇叭口、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夔纹和饕餮纹;造型与纹饰总体呈中原文化商末时期的特征,而模糊的地纹,粗犷的铸造风格,又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三羊尊应该是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一件自制重器,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该器对于研究古代巴人的矿冶技术、文化进程以及商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鸟形尊

  年代:战国

  质地:青铜

  

  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已获授权)

  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通体长28CM、宽16.8CM、高29CM。整体呈鸟形,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通体饰细蜜的羽纹,在羽纹上有规律的镶嵌绿松石。造型、纹饰及装饰极其精美。青铜器中的尊本是酒器,这件尊通体上下除鱼形嘴外,了无一孔,不具备容器的实用性,应系学习中原地区的鸟兽尊而作。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极高。出土于巴人的贵族墓地,是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难得的艺术精品。

  该文物目前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

  偏将军印章

  年代:西汉

  质地:金

  “偏将军印章”是1982年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拾得,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收藏。此印系龟纽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前2字为第一行,中间2字为第二行,后1字为第三行,是一方汉代官印。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偏将军印沿袭了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为希罕之物,至为珍贵。

  目前该件文物陈列在“壮丽三峡”展厅。

  景云碑

  年代:东汉

  质地:石

  出土于三峡库区云阳县旧县坪遗址,东汉朐忍令雍陟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为纪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云而立。碑文记述了景云的祖先由楚国迁入汉中、广汉等地,景云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爱戴等情形,反映了三峡地区的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实,是目前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具有极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碑为浅灰色细砂岩,造型古朴。碑额正中雕刻妇人倚门像,左右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侧浮雕青龙、白虎。碑面打磨光滑,中间为隶书碑文,共13行367字,书法美,雕刻精,保存好,是汉碑中的精品,极具艺术价值。

  该碑由于南北朝时期即已入土,近年发掘获得,品相极佳,在存世的汉碑中十分罕见。

  该碑目前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展厅。

  乌杨石阙

  年代:东汉

  质地:石刻

  砂岩,主阙通高5.4米,进深1.7米。2001-2002年忠县乌杨镇将军村发掘出土。

  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有表征意义的楼观建筑,常左右成对。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自下而上由台基、阙身、楼部和顶盖四大部分构成,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 阙身及楼部雕刻有青龙、白虎、凤鸟等纹饰,风格简洁平实。

  宴饮乐舞车马出行画像石

  年代:东汉

  质地:石刻

  1954年成都羊子山东汉墓出土,共计8件,每件长为98~230厘米不等,总长约11米,宽为45厘米。

  画像石均采用平面浅浮雕技法雕刻而成,其内容由两组画面组成:前半部分描写了作为高官的墓主人生前出行时宏大场面,其前有导骑、导车开路,中有骑吹乐手和护驾拥簇,主人高车驷马一路飞驰;后半部分则描写其家居宴享、观看杂技百戏的奢糜生活情景。

  盐场画像砖

  年代:东汉

  质地:砖瓦

  泥质灰陶,近方形,长46.5、宽39.8、高6.7厘米。成都羊子山东汉墓出土。

  砖面图像反映的是汉代巴蜀地区制作井盐的场景。左下角是盐井,井上搭有高架,架上装置滑轮,缆绳上挂着汲卤用的吊桶,高架分为两层,每层对立二人,合力提取盐水,居左者用力上提,居右者用力下拉。高架旁有处卤的器具,并有一竹枧经过山溪将卤水引至右下灶上的五个釜内。灶是长形的,一人于灶口拨火煮盐。其上方为重叠起伏的山峦,各种动物穿行其间,中间二人好像在运输盐包,右上二人正在张弓射猎。

  该画像砖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巴蜀地区制作井盐的劳动场景,为研究汉代巴蜀地区井盐生产乃至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牵马俑

  年代:东汉

  质地:青铜

  类别:雕塑、造像

  铜马高98、宽90厘米,铜俑高78.5、宽33厘米。开县出土,原收藏于开县文物管理所,2005年调拨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俑由头、身和四肢分4小件组合而成,戴帽着履,身穿右衽宽袖长袍,腰间束带,左手侧上作牵马状,右手残缺。铜马由头、躯干、尾和四肢分7小件组合而成,张口露齿,巨目微凸,竖耳直立,作站立昂首嘶鸣状,其腰圆体壮,四肢矫健,造型雄健威武。

  铜马和铜俑保存基本完整,铜马形体高大、造型雄健威武,是重庆乃至巴蜀地区汉代同类器中的精品。

  “松石间意”琴

  年代:北宋

  类别:乐器、法器

  通长122.5、宽19.2厘米。1964年市人民法院移交。

  仲尼式,通体黑漆,面桐底梓,发小蛇腹断间流水断,鹿角霜灰胎,金徽、玉轸、玉雁足。腹面有“绍圣二年东坡居士”题字,旁有“坡仙琴馆”长方形朱印,另有唐寅、沈周、文徽明、祝允明等多位古代名人题字或诗。

  该琴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琴文化推广的重点藏品,琴身上有苏东坡、唐寅、文徵明等十多位宋、明、清书画名家的题字或诗,是目前所见题识人数最多的一件古琴。

  金带具

  年代:南宋

  质地:金

  总长约108厘米,最大宽约7厘米。1986年南川县人民医院基建工地南宋石室墓出土,原收藏于南川文物管理所,2005年调拨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金带具一组16件,计有带扣2件、扣箍1件,方銙11件,椭圆形銙1件,挞尾1件。该带具采用了锤揲、掐丝、焊接等古代金银器的常用工艺制成,精致大方。纹饰主要有折枝花卉、回文以及荔枝纹,其尤以荔枝纹最为精美。带具是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有玉、金、银、铜等多种质地,宋代尤为重视金带。

  根据墓中出土墓志记载可知,该石室墓主人为张俣(1088~1155年),字子硕,潞州潞城(今山西潞城)人。张俣前半生从军,历经对西夏、辽、金以及农民起义军的无数次征战,多次立功,累官至武功大夫。后半生长期担任地方州、军的长官,曾任南平军知军、永康军知军等职,政绩也颇为突出,为乡民所称道。

  该带具制作工艺精良、纹饰精美,且保存完整,有学者称全国同类完整的金带具仅有3件。所出墓葬的墓主人为两宋之际的武将,其墓志为研究宋辽、宋金战争以及南平军(治所在今南川)的建置提供了重要史料。

  杂景院画册

  年代:南宋

  质地:绢本

  类别:书法、绘画

  绢本设色,纵13.8厘米,横22.3厘米。1950年王缵绪捐赠。

  杂景院画册是南宋时期马麟、林椿等7位宫廷画家的作品,共计8开,内容分别为《丁香黄蜂图》、《琼花真珠鸡图》、《丛花蛱蝶图》、《鹌鹑图》、《清风摇玉佩图》、《绿茵牧马图》、《葵花狮猫图》以及《荷塘清暑图》。其中3开钤有“御府图书”印表明该册曾为南宋宫廷收藏。该册著录于清代方濬颐 《梦园书画录》卷二,名称为“宋院画小品册”。

  此册封面为元锦,各祯衬纸是明代罗纹纸,又综合各帧钤盖的鉴藏印及画后题记,可见此册页传承有序:成画后入藏南宋内府,于宁宗癸酉年(1213年)由杨皇后赠予其兄杨次山;后由杨氏家族流传出,元代曾经重装,明代为项子京、项笃寿兄弟先后收藏 ;至明末清初为陆启浤所有,之后先后经清姚元之、周寿昌、方濬颐收藏;清末民国初为蜀中收藏家唐鸿昌、唐百川兄弟、以及王缵绪递藏;1950年由王缵绪捐赠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西南博物院。另有“秋屏珍玩”、“李氏秋屏珍藏”收藏章,考李秋屏或为清末文人李纬(字秋屏)。

  仙山楼阁图团扇面

  年代:元

  质地:绢本

  类别:书法、绘画

  绢本设色,纵26.4、横27.5厘米。1950年王缵绪捐赠。

  此图无款,有跋等32则,与图合装为一册。首页有清代胡升猷题“赤城霞灿”行书四字。封面为王澍(1668-1743年,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楷书“天台山图”四字。

  画面小巧精细。楼阁占去大部分画面,祥云缭绕,青山叠翠,上有仙人乘鹤,下有群仙云集,在如此小的画面上绘有人物百余。人物身高不足7毫米,头部仅有芝麻大小,而眉目清晰可见,衣裙飘逸生动。眉目之笔画细于发丝。屋瓦全用金线描,山石亦有金线勾勒。楼阁之窗棂,台基之雕饰,亭榭之栏杆,苍松之针叶,笔笔精细。傅熹年先生曾云,如此精细的古代小幅绘画作品,国内仅此一件。此图最早之收藏者潞王朱常淓(1607~1646年),后为梁清标(1620~1691年)、汤右曾(1656~1722年,康熙二十七年进士)所有。光绪间为胡薇元所有。胡薇元之后为王缵绪所有。1950年,王缵绪将其捐赠给西南博物院。胡薇元题记中曾提到袁世凯曾许以道台官职以换此画,胡亦未许。

  玄宫之碑  

  年代:元

  质地:石刻

  高144.4、宽57厘米。1982年江北上横街重庆织布厂明玉珍墓出土。

  明玉珍(1329~1351年),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领导者之一,他在1357年率军从湖北入川占领重庆,并相继攻陷成都等地,后于1363年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政权,改元天统。1366年,明玉珍死于重庆,

  史称“葬于江水之北”,或称“葬江北永昌陵”。

  玄宫之碑碑文中记载了明玉珍的籍贯、生卒年月,其起兵、入川、称王、称帝事迹以及与徐寿辉、陈友谅等人的来往情况,是难得的证

  经补史的材料。碑文称明玉珍墓为“叡陵”,可更旧载之误。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

  年代:明

  质地:绢本,工笔重彩

  尺寸:纵31厘米、横548厘米。

  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南唐大臣韩熙载因政治失意而与阁僚、歌伎放纵声色之事,该画对后世人物绘画影响颇大,明清时期多有临本。此卷为明代唐寅的临本并有所改编,是诸多临本中的佳作。唐寅,字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四家”之一。

   此卷设色鲜丽华贵,笔触精细,尤其是韩熙载的眼神,使我们能窥视到其痛苦、矛盾的内心世界,的确是“传神”之笔。此卷中两处唐寅的书法也为画卷增光添彩。

   自唐寅绘此卷后,数百年来为收藏者秘不示人,向不见著录,今一“醒”惊天下。目前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历代书画”展厅。

  何朝宗制观音像

  年代:明

  质地:瓷

  高:19.1厘米。

  何朝宗是明代德化窑瓷雕大师,他刻意追求瓷的质地美与雕塑美。观音脸型饱满大方,双目微闭,右手抚膝趺座,左手执如意,胸部饰璎珞。脊背处有“何朝宗”葫芦印纹。立像通体施象牙白釉,釉面温润如凝脂,雕塑手法细腻,线条流畅,衣纹处理似有随风飘拂之感。该文物曾参加全国精品文物展,并被《中国文物报》登在第一版正中

  该文物系重庆市博物馆旧藏,目前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历代瓷器”展厅。

  齐白石四季山水屏

  年代:民国

  质地:纸质

  类别:书画

  纸本设色,纵138,厘米,横62厘米,共12条。1951年王缵绪捐赠。

  该作品创作于1931年,是齐白石衰年变法之后的经典佳作,齐氏主要以花鸟画闻名于世,其山水画存世数量并不如花鸟画之巨。而实际上他的山水画在他全部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是理解齐白石一生艺术历程、创作与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在齐白石40岁后的一段时期,山水画成为他创作的中心内容,他“六出六归”的远游经历、创作心路都集中体现在山水画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梦游渝城》中所题诗中的“治园将军”就是这件文物的捐赠者也是重庆巴蜀中学的创建人、抗日名将王缵绪。王缵绪(1885-1960),男,字治易,号庢园居士,先后任国民党革命军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等。王缵绪是职业军人并数次从政,热心教育,喜好书法、诗词和收藏。

  文工会成立时的签名轴

  年代:1940年

  质地:纸质

  纸质,纵178、横72厘米。1983年翁植耘捐赠。

  1940年11月1日,国民政府政治部所属“文化工作委员会”在重庆通远门天官府正式成立,根据周恩来“要造一个声势,以显示我们的力量”的指示,以郭沫若为首的文工会领导层决定于11月7日晚在纯阳洞中古电影制片厂新建的“抗战建国纪念堂”(抗建堂)举办一次盛大的招待会,籍以扩大抗日救国的宣传和影响。当晚嘉宾陆续到场,受邀请的来了,没受邀请的也来了,空旷的大厅转眼间显得十分拥挤。到场的嘉宾相继在门口设立的签名台上签名。据统计,当天曾在签名轴上签名的人有327人,签名无法辨认有9人,名字不完整有29人,总数共365人。这幅签名轴此后一直挂在文工会办公所在地天官府的客厅墙上,陪伴人们度过了近四年的艰难岁月,成为文工会成立及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

  

THE END

TAG:重庆  质地  年代  中国  博物馆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