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野外灭绝的长江鲟首批幼苗成功孵化 时隔23年在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然产卵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3-27 22:11:33
The Beginning

网讯,说到长江鲟,很多人都停留在被宣布“野外灭绝”的状态,而听到灭绝这个词,大家都觉得这种动物已经不存在了,但实际上并不是的。近日,相关部门时隔23年在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然产卵,即野外灭绝的长江鲟首批幼苗成功孵化。下面一起来了解具体情况。

野外灭绝的长江鲟首批幼苗成功孵化

野外灭绝的长江鲟首批幼苗成功孵化 时隔23年在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然产卵

长江鲟首批幼苗孵化

近日,在四川宜宾市江安县开展的“长江鲟野化繁殖实验”中,此前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时隔23年后在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然产卵,并成功孵化出首批长江鲟幼苗。这是恢复野外种群极为关键的一步!

长江鲟是鲟科、鲟属鱼类,又称达氏鲟。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头呈楔头形。吻端尖细,稍向上翘。鼻孔大,位眼前方。吻的腹面具2对长触须,其长约等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鳃裂大。体背部和侧板以上为灰黑色或灰褐色,侧骨板至腹骨板之间为乳白色,腹部黄白色或乳白色。为纯淡水定居性鱼类,杂食性鱼类,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野外灭绝(EW)级物种,国际濒危动植物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保护物种。

栖息环境:

长江鲟属于淡水定居性鱼类,略有集群,是一种广温性鱼类,生活适应水温范围1-32℃。天然环境中长江鲟喜欢在较暗的底层缓流水体中活动,经常栖息在8-10米的江河浅水区,底质为沙质或碛滩,有较多的腐殖质和底栖生物。在岩礁、沙底、卵石区域游动、觅食。冬季在有缓流的河道中越冬,立春后在江水回温至12℃以上时开始溯水上游到长江的干支流摄食产卵。

习性:

野外灭绝的长江鲟首批幼苗成功孵化 时隔23年在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然产卵

长江鲟习性

洄游

长江鲟同中华鲟一样属于洄游性鱼类,不同的是长江鲟不作远距离的洄游。

食性

长江鲟怕强光,怕噪音干扰,喜在夜间安静的环境下摄食。食物种类完全是淡水类型,为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有蜻蜓目、蜉蝣目、摇蚊科、寡毛类等昆虫幼虫及底栖无脊椎动物,其次也食某些高等植物的碎屑以及藻类等。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食物的种类有一定的变化。体长在100毫米以下的个体,主要以水生寡毛类昆虫幼虫和浮游动物为食;体长100-200毫米时则以水生寡毛类和小型的底栖鱼类为主要食物;体长在200毫米以上时,食物的种类增多,以蜻蜓目幼虫、摇蚊幼虫和水生寡毛类为主要食物,另外,也食各种水生维管束植物。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经驯化可摄食丰年虫幼虫、水蚯蚓和配合颗粒饲料等,在稚鱼、幼鱼阶段以摄食丰年虫幼虫或剁碎水蚯蚓为食,随着个体的长大,饵料中逐步少量添加配合饲料进行饵料驯化,长江鲟幼鱼饵料驯化难度比中华鲟、史氏鲟、达氏鳇等幼鱼的驯食难度大,一般中华鲟、史氏鲟、达氏鳇15天左右就可以完全驯化转食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长江鲟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驯化成功,甚至更久。饵料驯化期间,若饵料投喂量不足,会出现残食现象,体长达15厘米以上时这种残食行为将会逐步消失。

THE END

TAG: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