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七夕为何又叫乞巧节 古代如何乞巧

来源: 更新时间:2023-12-26 15:00:04
The Beginning

导读:七夕节的风俗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吃巧果、赏牵牛花、祭拜天河和许愿许诺等。七夕节的别称有很多,乞巧节就是其中一个,你知道七夕为何又叫乞巧节吗?古代如何乞巧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七夕为何又叫乞巧节 古代如何乞巧

七夕

七夕为何又叫乞巧节

七夕节还有许多专名,有的是根据节日所在历法中的位置命名,如七月七、七夕;有根据节日活动主体命名的,如女儿节;有根据节日的活动内容命名的,如乞巧节、巧夕。

乞巧节主要源于古时女子向织女“乞巧”的习俗,在甘肃陇南地区西和县,至今仍保留着仪式完整、被誉为活化石的七夕乞巧民俗。

古代如何乞巧

古时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即女子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喜蛛应巧是指捉蜘蛛放于小盒中,至天明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明清两代很盛行。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或河水与井水混合在一起。

此外,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下的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

乞巧之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为何又叫乞巧节 古代如何乞巧

七夕

乞巧之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七夕为何又叫乞巧节,古代如何乞巧”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THE END

TAG: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