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大家都说中国式家庭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溺爱,过度保护导致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与能力,从而造就了国人的科研创新远不如国外。
在西方国家,除了美国之外,德国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德国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他们一直以来坚持的教育理念。
据称,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
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八一八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去看中德之间的教育差距。
事件1
外国的小女孩儿也像中国小女孩一样喜欢玩儿布娃娃。布娃娃对于中国父母而言,无非是在孩子哭闹时用来安抚他们的工具,而在德国,我却看到了我从小就熟悉的布娃娃竟然有另外一种“玩法”。
我的德国邻居有一对很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他们总是喜欢到我们家来串门子,每次来还都是一人推着一个小婴儿车,车里睡着一个芭比娃娃。我心想,两个才刚满三岁的小毛孩儿,自己不坐婴儿车就已是不错,谁想竟然还一人推了一个假娃娃,真不知我的这个邻居是怎么想的。
有一次说起了这事儿,孩子们的妈妈笑着对我说:“这个芭比可不是光用来给她们玩儿的,而是让她们从小就要有关心和照顾他人的习惯。在照顾芭比的同时,他们自己也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按时起床睡觉,按时吃饭,照顾芭比的这件事会使她们更有责任心,也更加自律。”
看着两个话都还说得不是很清楚的小不点儿一边给 小娃娃盖被子,一边给她们讲着刚从幼儿园里学来的童谣,我和她们的妈妈相视而笑。
同样的一个玩具,德国的家长却在玩中注入了他们独特的家庭教育因素。让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被照顾的对象成为去照顾他人的人,这样的角色转变,不但使得他们对家长对他们的要求有了更多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事件2
在中国,小孩儿上高爬低是大人们最为担心的事,生怕万一不小心摔着孩子。
而在慕尼黑的奥林匹克公园里,我却碰见了一位“胆大”的父亲。慕尼黑的奥林匹克公园依山而建,有很多陡坡和山路。在公园的足球场外就有这样一段很陡的坡路,而只有爬上这段坡才能看到足球场内部。
经过这里时,我看到了一个小男孩站在坡下,踮起脚尖探着身子想要看看里面,而面对眼前的这个陡坡,孩子的眼里却又有一丝胆怯。这时,孩子的父亲走上来拉住他的手说:“来,抓住我 的手往上爬,没事的,我的男子汉,大胆点!”
孩子略带迟疑地慢慢向上爬,快到顶上的时候,定是因为看到了壮观的足球场地,孩子高兴地回头向妈妈挥手。而正在这时,这位父亲却放开了孩子的手先跑了下来,并喊道:“我勇敢的宝贝,自己跑下来,你一定行的。”
孩子先是一惊,但听到了爸爸的鼓励后他定了定神儿,小 心翼翼地走了下来。这时夫妻俩一起抱起儿子,像是孩子做出了什么壮举似的,亲吻着他,称赞着他。父亲放下儿子后,捧着他的脸说:“这一次不要依靠别人的帮助,自己爬上去,怎么样?”
那一天,只是在经过这一家三口时碰巧看到了这一幕,然而,我却久久不能忘怀。对于这个可能只有四五岁的孩子而言,这可能是最初的,也是最原始的针对胆量和独立能力的训练。与中国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不同,这位德国父亲选择了引导孩子离开家长的庇护去勇敢地、独立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事件3
“妈妈,我想要一块巧克力糖!”
这一天,在德国的一家超市里我听到了这句在国内经常听到的撒娇声。
“这里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会影响到别人的。这星期我们计划要买的东西已经全在这里了。”说着,这位德国妈妈指了指她的购物筐,“如果你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块巧克力糖的话,你可以去买,如果没有那你就只能放弃了。”
我静静地听着,感觉很难想象这是在跟一个可能只有三四岁的小孩在说话。只见那个孩子眨了眨双眼,无奈但却顺从地跟随着妈妈去了收银台。
试想,这一幕若是发生在中国,大多情况下是会以家长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妥协为结局的。而这对母女之间却没有任何的责骂与哭闹,德国家长都习惯于将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德国的孩子们也不像我们的孩子那样将哭闹作为自己达到目的的“武器”。
在德国,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我去过的私人家庭,都很少听到家长的责骂或是孩子的哭喊,你能听到的,只是他们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对话交谈。
中国的孩子总是长不大的,或者更客观地来说,是中国的家长们不想让他们长大,或者是不认为孩子可以长大。生活在家长温暖的羽翼下,渐渐习惯了这种安全感和这份舒适的孩子们,于是渐渐丧失了自由飞翔的能力。
而在德国,大多家长都选择用理性的、成人式的谈话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早早地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立 的个体,并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做事情,处理问题。
两种教育方式,我们并不能武断地说出优劣,在中国式的教育下,我们的孩子大都对家庭和家人有着更为深厚的情感。然而,雏鸟终究是要离巢的,在放飞他们之前,是不是应该更早地让他们走出我们的羽翼,去试着经历风雨的历练呢?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