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宝宝2岁了不爱“分享”怎么办 家长请不要逼孩子分享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8-08 12:36:28
The Beginning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都感觉是摸不着头脑,特别是对于孩子的一些价值观等等培养,家长真的觉得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最近,就有家长在讨论孩子“分享”的事情。很多家长就分享了他们面对孩子分享的“囧事”。

有一个家长就这样说到:孩子已经快2岁了。带他和小区的小朋友玩耍,他有一个会叫的小玩具,在小区玩耍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也想玩,但是他却死活不给人家。于是这个爸爸就觉得,是不是自己没教好自己的孩子,让他和小朋友分享的礼貌都没有。

关于这个爸爸的想法,可能很多家长都有过,但是宝宝分享真的代表了大方和小气么?我们应该如何教会宝宝分享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

一、分享不是与生俱来的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

所以,真正的分享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从动机上说,产生分享行为的孩子必须是主动自愿的;

从形式上来说,孩子与他人是共享资源的;

从情感上来说,孩子通过分享行为,最终获得的是愉悦和满足的情感。

分享并不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行为,也不是一旦出现就会永远保持的行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分享意识以及分享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种差异,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分享。研究发现,年龄大的儿童较愿意分享,或显得较为慷慨。

也就是说,年龄小的孩子,分享意识不强,分享行为也较少。

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在6岁前都是自私的,并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含义。瑞士一项研究也显示,人在幼年时期通常表现自私,直到七八岁才懂得与人分享。

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也证实,2岁儿童还不能做出真正的分享行为,3岁儿童的利己趋向更明显。

二、3岁前的宝宝不必刻意进行分享教育

要求3岁前的儿童做出分享行为是不符合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的,刻意对3岁前儿童进行分享教育为时过早。

3岁前的孩子行为完全没有复杂的动机,他们会不会做出分享的行为,

只有两种可能:

1.孩子不喜欢这个东西,给不给你无所谓;

2.孩子不明白“我的”概念。

只有孩子明白了所有权的概念,才可以慢慢学会分享。

研究证明,3岁前的儿童,思维发展要经历混沌一体到主客分离到自我中心的历程,这种发展历程必然导致儿童先独占后分享,先利己后利他。

所以对于3岁前的儿童,不必刻意强迫他去分享,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分享的概念和能力。

独占和利己是孩子的一种社会化属性,我们没有必要总是试图通过外在诱使等手段让孩子去分享。

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相信他们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越来越愿意和他人分享。

三、正确分享四步走

1.帮助孩子形成对自己持有物“物权”的安全感。

在儿童与别人分享前,必须先让儿童知道一个结果,即这个物品是“我的”,不管谁触碰或使用过之后,这个东西仍然是“我的”。

成人应该尊重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先向儿童讲明物品所有权,征求儿童的同意,然后引导儿童做出分享,千万不能强求或自己做主将物品送给别人。

2.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氛围。

要形成分享行为,首先应该让幼儿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这是基础。早教之父“斯波克”说,“真正的慷慨来源于爱,那种最深刻、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感情。

如果孩子们心里没有爱,那么教会他们分享和给予就很有限。”

3.正面教育为主,树立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注意言传身教,让宝宝看到是如何待人接物的。当宝宝做出分享行为的时候,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

4.注意分享小技巧

在教会宝宝分享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技巧。比如多带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教会小朋友们“轮流玩儿”,外出的时候多带一些玩具和小朋友之间交换等等。

四、分享行为三不要

1.不要给宝宝“贴标签”

当宝宝拒绝分享的时候,千万不要说宝宝“小气”、“抠门”等等。如果总是说孩子小气,孩子就会真的“小气”了,孩子会把“小气”和自己的行为对应起来。因为家长说他“小气”,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

2.不要惩罚宝宝

不要对宝宝期望过高,认识宝宝的成长必经阶段,并且平静地接受这样的事实,或许对妈妈更有帮助。

当宝宝不肯分享的时候,如果妈妈加以惩罚或者强迫宝宝去分享,那么只会让宝宝对妈妈和参与分享的伙伴产生怨恨,进而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并不会让他(她)因此变得慷慨。

3.不要硬性强迫宝宝

当宝宝不乐意分享的时候,千万不能抢过宝宝手里的东西,硬性塞给其他小朋友。这种行为会破坏宝宝的安全感,造成可以抢别人东西的印象,而且会让宝宝厌恶分享行为。

THE END

TAG: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