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为何有的父母到了“误杀”孩子的地步?该怎样做好父母?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5-11 15:00:20
The Beginning

父母的坏情绪和暴力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深深的伤害,最近看到父母打孩子的新闻,真的很可怕,怎么就到“误杀”孩子的地步?今天应怎样做父母?

打孩子的父母,是容易做的;不打孩子,而解决问题的父母,是很难做的。于前者,明知道不解决问题,还是要打孩子,其实是能力缺失的表现。于是,家长就只能凭着“老子就是可以打儿子”的心理优势,去掩盖自己的无能。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教育方式,我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如果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却由此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都不值得学习。

现在国内的父母,在面对家庭教育的时候,经常很割裂——他们知道很多对待孩子的理念和方法,但是,一回到家里,遇到需要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却又会板着脸训斥责骂,“看到孩子不听话,那可是气不打一处来,什么理论都忘到九霄云外了!”

甚至,很多父母,包括高知识、高收入的家长,如果遇到了他们认为有必要“严惩”的时候,仍然会采用“棍棒式”的教育方法。我忽然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就是我只要说一些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做法,就一定会震惊到他们。

而我其实能够理解到中国父母的无奈、顺应、急迫,以及焦虑。而这些复杂的、交织着爱恨情仇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一时半会儿是无法向他们解释的清楚的。

从泰兴丢手机杀子案,我们来看一个家庭的模版

当我看到“因为孩子丢手机,母亲毒打孩子致死”这样的标题的时候,我就下意识地觉得我好像看到过整个事件,甚至包括其中的很多细节,邻居、大众、专家对此的大致反映。

我知道这样的新闻,过一段之后,只能留下一声叹息——直到另一件类似的事件发生,继续一轮的循环往复。

但是,我更想做的,是详尽一些把这个家庭中的一些细节,尤其是成规律的一些细节,给提取出来,让我们为人父母的人,作为一个警醒。

因为,在家庭教育领域,也有科学的规则可循——就向地心引力一样,你放开一块儿石头,石头就会落地——你对孩子,如果实施了某些行为,也会直接导致注定的结果。

以下我从这个事件中抽取的一些因素,并不一定会导致“打孩子”,更不是说有可能导致“事故”。但是,这些因素如果有几条同时出现的话,就值得我们警惕了。

就像往地上扔石头,石头大了,砸的坑大一点儿深一点儿,石头小了,砸的坑小一点儿浅一点儿,但这只是程度的不同,从性质上说,只要砸了石头,坑肯定会有。

也就是说,各位家长千万别骂我,说“我们家孩子就是从小跟长辈长大的,一点儿问题也没有”“我自己就是被打大的,现在名校毕业,事业成功,生活美满,我就要这样教育孩子”……

要知道,你们家的孩子该如何教育,我是没有一点儿发言权的,因为只有你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是说,这些年来,我接触到了很多很多的家庭里发生的事情,也接触到从事儿童心理、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长等等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他们常常痛心疾首地跟我表达:

为什么很多家长要到了“已经无法挽回”的地步,才来找我们。那个时候,就算我们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做出有效的改善了。

所以啊,也请各位家长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听得进去的,就多少听一些,觉得逆耳的,就先放在一边,什么时候觉得可以继续看,再拿出来看看。

一、孩子是爷爷奶奶在农村带大,因为要上小学7岁才回来跟母亲一起生活。

我自己小时候,就是跟着母亲在老家度过的。所以,我深深知道一个孩子的生活里,缺少了父亲母亲(甚至是双亲)是什么样的感受。

那些从来都不知道儿童心理的粗线条的成年人,动不动就说“孩子小,什么也记不得”“放哪里养不都是养”“7岁之前放农村,接触自然,还不耽误父母工作,多好啊”……请都他妈的滚蛋!

因为父亲在外从军,我自己3岁之前,基本上没怎么见过父亲。电影上演的那种,当孩子看见父亲回家吓得躲起来的情节,一点儿都不夸张。一个小孩子,明明知道从称谓上这就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但是看到的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成年人,对孩子的心理是多么大的一种折磨!

后来,我们家以随军家属的身份终于团聚了。虽然父亲仍有很多时间在外面出任务,但在我的心里,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家了。但是,我仍然很难和父亲建立亲密的关系。甚至,我从小一直到大,都很难做到“有礼貌”地面对陌生人。

我当时年纪小,3岁之后全家也一直都在一起,父母从来没有打过我一个手指头,还尚且有如此影响。而我的姐姐,和父亲分离的时间比我多了三年,这也导致了她直到成年之后,都没有亲口叫过一声“爸爸”,为此,父亲真的狠狠地打过她——但是,我深深地知道,错不在我们孩子,而在于父母。

不止一次,我听到我的同龄人,甚至是晚辈,很得意地跟我说,“我一生孩子就把他送到老家去,多省心啊!”

如果是亲密的朋友,我一定会很严厉地告诉他这对孩子的伤害有多么严重。如果是人家的孩子已经被父母刻意分离了六七年,我都会跟他们讲,现在已经在一起了,多陪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亲密的体验吧!

我知道,很多的家长,自己也不想和那么小的孩子分离。那么,其实有很多的措施可以弥补。现在的沟通手段那么发达,就算是农村也都可以用手机和电脑了。我们完全可以用很少的时间,来和孩子建立链接,让孩子随时都能感受到你的关爱。这对于你,可能是觉得无足轻重的,但是,对于孩子,却比天还大!

你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愿望,都足以支撑孩子的整个世界。

我小时候在军区长大,小伙伴的家长大多都不在家。但是,我们却熟知自己父亲的工作细节,常常在一起吹牛,谁的父亲立功了,谁的父亲去执行任务了,谁的父亲升军衔了……我们每天都为自己的父亲骄傲。我的父亲是飞机的机械师,我经常对父亲是飞行员的小伙伴讲,没有我父亲的批准,谁也上不了天。

所以,如果有条件,全家尽可能在一起。哪怕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吃很多的苦,都是值得的。如果实在没有条件,也要用各种手段,让全家的“心在一起”,因为一个家里,最重要的是人,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家里的人互相爱了,家也就充满了爱了。

二、丈夫长年不顾家,也不给家里补贴。

一个家的完整,不是“男主外,女住内”的分工,而是每个人都要为家更美满而付出自己的努力。

这么说吧,无论成家之前,丈夫和妻子是什么样的个性、分工,成为一家人之后,就是一个团队了,就要以整个团队的长久、团结、进步而重新进行分配。

这么说吧,如果你是一个粗心的、丢三落四的马大哈,又找了一个和你很像的伴侣。那么,你们在一起之后,至少有一个人得为此改变,成为一个细心、有条理的人。否则,你们家里就会乱了套,你们也会为此互相指责。

同样的,我很不赞成丈夫只要能挣钱,就是好老公的说法。因为丈夫的这个角色,不是以挣钱多少为唯一标准的。

也就是说,丈夫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之一,妻子也同样有这个责任,两个人要找出最优的组合。而且,还要承担在家里的“妻子的伴侣”“孩子的父亲”的家庭角色。不能以“挣钱”为借口——哪怕挣了全世界最多的钱,也不能推脱掉“家庭责任”,这是性质问题。

我再多说一句,就算夫妻离婚了,“妻子的伴侣”的家庭责任可以不用继续履行了,但是,“孩子的父亲”的角色,也绝对不能够缺失。这应该是一个文明社会最基础的规则。

好的,就算你遇人不淑,丈夫是个渣男,不仅不承担家里的经济责任,也不在家里体现“妻子伴侣”“孩子父亲”的家庭责任。那么,你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去放弃生活,放弃对孩子的关爱。

恰恰相反,这个时候,孩子更需要你的关心,还需要你来替代父亲的那部分关心。而不是有很多的母亲,先是在家里痛骂自己的老公,孩子的爸爸,然后一边骂着全天下的男人都是混蛋,一边打骂孩子出气。

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对结婚、家庭生活产生非常强烈的畏惧、厌恶,对异性也会产生很强烈的抵触和不信任情绪。

总之,如果在婚姻中,如果遇到了不能互相支持理解的伴侣,我个人建议要么积极面对、改善,要么重新开始。最不应该做的,就是生活在泥沼里,却不肯自拔,不仅伤害了自己,还殃及了孩子。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沉没的成本”,就像你去看一个电影,花了一百元的门票,但是看了半个小时之后实在难以接受。

这个时候,最理智的选择就是离开影院,以免剩下的一个小时给你带来更难受的体验,而不是觉得自己反正一百元门票都花了,怎么也得看完,把票钱给赚回来。其实,你如果继续看下去,只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所以,最应该的做法,就是果断离开,而且马上恢复愉悦的心情。

三、母亲由于家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常常迁怒于孩子。下手不知轻重,甚至一打就是几小时。

小时候,我住在一个家属院里,几乎每一家的孩子,都会挨打。挨打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调皮,有的是因为学习不好,有的是因为讲脏话,有的是因为偷拿家里的钱,有的是烫了头穿了喇叭裤……

总而言之,都是因为发生了家长认为“不好”的事情。这些家长之所以打孩子,是因为这是他们认为最快、最有效的阻止和改变的方式。

而实际上呢,经过十几二十年之后,我们再来看当初打孩子的效果,没有一个是被打而“变好”的。学习差的,没有一个考上大学的;调皮的,没有从此变得乖巧懂事;偷家里东西的,后来直接偷外面的东西了……

我其实一直都很奇怪,那些所谓的“我从小就被父母打,但现在也混得很好,而且,我还很感激父母,我们现在的关系也很好,我认为我的孩子也应该打”这样的真实的人,我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也没有遇到。为什么总有人去支持“打孩子就是可以让孩子好”呢?

现实生活中,我倒是认识几个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父母,自己小时候并没有被打,但现在自己却觉得打孩子挺好的。我曾经听一位爸爸跟我讲,看到孩子不服管教,气得他把自己的手都打紫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女儿才三四岁大,我实在想不出三四的女孩儿做了什么,让他如此气愤;我也不止一次地看到,很多父母在家里打骂孩子,真的和孩子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很多父母一见到孩子,就会问:“今天在学校里好好听讲了吗”“有没有在外面闯祸”“作业写完了吗”“能不能不要一回家就玩儿”“考试成绩出来了吗”……他们认为这是在关心孩子,在和孩子沟通。

实际上呢,在孩子看来,这就是在审问孩子。一旦被家长抓到了把柄——只要父母愿意找,总会找出来的,然后呢,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进行一场毒打。

什么是莫须有的罪名,家长打孩子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最可怕的是,家长打孩子不仅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还是打着“爱”的旗号,“为你好”的旗号进行,这才是最可恶的。

很多父母打孩子成为了习惯,成为了发泄对自己人生不满的途径。你会发现,越是在外面混得不好的父母,越是容易在家里打孩子——这成为了他建立自己权威感、成就感、价值感的唯一途径。

我经常说,打孩子的父母,是容易做的;不打孩子,而解决问题的父母,是很难做的。于前者,明知道不解决问题,还是要打孩子,其实是他能力缺失的表现。于是,就只能凭着“老子就是可以打儿子”的心理优势,去掩盖自己的无能。

相反,保持很好的亲子关系,还可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是需要很高的智慧和很好的耐心,才可以做得到的。

那么,问题来了,就是我们作为父母,无论我们的能力如何,我们扪心自问,你是不是想真正对孩子好。如果是的话,请努力做第二种父母。

如果不是的话,也不要再在家里打孩子了,你可以去外面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样至少你不会是一个失败的父母。

这么说吧,这样的父母,你不去管孩子,反而是孩子的幸运。孩子没有你管,一定可以成长得很好。

四、打死孩子的母亲,其实也知道打孩子是错误的。

那个母亲为防止邻居们听见孩子被打后的哭声,她用胶带封住孩子的嘴巴。母亲归案后为自己的罪责“开脱”。她尽管承认自己打了孩子,但“只是打了两下”,是“失手”。

打孩子的父母,其实都知道打孩子是错误的。那些为父母开脱的人,说父母打孩子是很无奈,最后导致悲剧是“失手”,其实父母也很可怜的人,但也都是混蛋!

父母打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关。

他们其实一点儿也不是气得发昏才打孩子的,而是先不断肯定自己作为父母打孩子的合理性——请注意,是合理性,而不是合法性。因为就算父母再无知,也知道“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的最古老的人类法则。那么,你打了人,就要被打回去,这也是最公平的做法。

那么,为什么父母打孩子就是天经地义,而孩子如果还手就是大逆不道呢?他们太需要从文化上、传统上去寻求支持了,你会发现父母越是承认和鼓吹强权的,其实就是为了他好欺负孩子寻找心理支持。

但是,现代文明社会,都已经是法制社会了。那么,当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是知道这是“违法行为”的,尤其是父母开始习惯“暴打”孩子之后。否则的话,打孩子的时候,家长也不致于还要一边恐吓孩子“不许哭”“越哭打得越狠”“再哭就把你嘴巴封上”……

我有时候想,为什么父母对待孩子的打骂行为,很像甚至超过了真正的绑匪对待人质呢?那是因为,父母打孩子的时候,也是一样深知这件事违法的性质,仅此而已。

也就是说,这已经绝对是刑事犯罪了,父母此时的行为,就应该被国家机器强行阻止,并追究其责任。

五、手机弄丢了,孩子不敢回家,曾在雪地里大哭。

我们要营造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呢?

我是我们家属院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我认为之所以都上的一样的学校,而我的学习成绩好的原因,正是家里所营造的比较宽松的氛围。简单地说,我的父母从来都不管我的学习——请注意,我是因为不管而学习好的,而不是因为学习好而不管的。

我自己其实最知道,我是一个很懒不爱写作业的人,我的父母没有管我;我是一个花大量时间每天看小说的人,我的父母没有管我;我的成绩下降了,考得不好了,他们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后来考高中的时候,连老师也觉得我考不上最好的那所,父母却认为我可以(实际上,我考的分数超过了整整40分)。

有人说,我这一路上都很幸运,其实是有一种必然。什么必然呢,就是当我有任何学习上的不良情况的时候,我都没有被打骂过——我想,只要其中一次被打,我也就有可能放弃了。

还有一个,就是家庭里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我的母亲,因为自己小时候很贫穷,一旦打坏了碗碟,都会被狠狠地惩罚。所以,在我们家,虽然也并不富裕,但是无论谁打破碗碟,都不会收到责骂和惩罚。甚至,别的孩子在我们家弄坏了我们家的东西,也都是一样的态度。

于是,无论我们家搬到哪里,都是那里当之无愧的“最受孩子欢迎的家庭”。小时候,我们家的门是不关的,每到吃饭的时候,都会有好几个邻居的孩子来我们家吃饭,吃完了也不肯走,就愿意在我们家呆着。后来我在广州工作和生活,我的母亲也来到了广州,而我们的院子里,又成为了小区里孩子的天堂,每天都有很多孩子来玩儿。现在我们在北京,也同样如此。而且,我母亲无论在哪里,都是“最受欢迎的老太太”,很多人都知道她,而不认识我。

一个家庭,给孩子多少的财富,布置得多么豪华,其实对于孩子并不重要。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我觉得,无论孩子受到了多么大的委屈,遇到了多么大的挫折,都愿意回家——这样的家,才是最好的家。

我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所谓的明星的家、名人的家、富豪的家,我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一个五星酒店,或者豪华的会所——总之,就是不像一个正常的家。我就想,真的住在里面,你会放松吗,你会随意吗,你会舒适吗?

很多父母,把家理解为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条件,而忽略了家其实最重要的是人。

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去同学家里玩儿。很快地,你就会发现,有的同学家里大家很喜欢去,而有的同学家里大家都不愿意去。喜不喜欢去,最关键的因素不是谁家漂亮、豪华,而是谁家的家长更随和、更亲切——我相信,住在这个家里的孩子,也是一样的感受。

六、孩子的老师听说出事的消息后,一度懊悔,说自己疏忽了,那时没有亲自找其母谈谈。邻居也知道母亲经常毒打孩子,孩子从此也算是解脱了。

有时候,我一听到中国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就会头皮发麻。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全社会一边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一边对所有侵害孩子身心甚至生命的行为,却视而不见。

是的,我不想去讨论高深的理论,我就是想说一个问题:公众对于孩子的态度。

先说社区吧,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很多人都是生活在“小区”里的。但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小区,却是没有给孩子提供公共身份的。

也就是说,孩子在小区里,是基于“某个家庭”的孩子,他的活动如果没有家长陪同,是很难有人敢于去和这个孩子交往的。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反而导致了孩子就算遇到了很严重的伤害,也没有人去“管闲事儿”的地步。

我们当然不能去指责那些邻居,也不能去指责老师。但是,我们要反思这样的社会环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做哪些的事情。

我们要保护儿童,不能停留在完善法律的阶段。我们一定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就是“管人家的孩子,你老几啊”这是几乎所有中国人会有的想法。那么,当老师、邻居等人看到了有人在暴打孩子的时候,就要在保护孩子的同时,要报警,但也保护报警者。

其实,最关键的,则是对实施暴力的父母的惩罚。我觉得要真正地走到这一步,我们克服的,不是执法层面,而是舆论宣传上的困难。

我的建议,是不是可以掀起一轮轮的宣传,让大家逐步认识到,“任何人打孩子都是违法的”。就像“室内不允许抽烟”一样,之前空喊了很多年,后来制定了罚款的处罚,而且报道了几起典型的案例。虽然说,现在很多地方还有在室内抽烟的,但从总的趋势上来看,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了。

当然,“任何人打孩子都是违法的”会比“室内禁止吸烟”要复杂得多,难得多。但是,真的更值得去做,而且,要长期地去做。

七、乔乔说了声:“妈妈我不想看到你。”

我们和孩子分离的时候,最想和孩子说什么?

如果是每天送孩子去上学的时候,你会说什么;如果是每天和孩子互道晚安的时候,你会说什么;如果是孩子去上大学的时候,你会说什么;如果是孩子结婚成家了,你会说什么;如果是孩子去很远的地方居住了,你会说什么;甚至,你要和孩子永远分离了,你又会说什么?

我想,无论你会说什么,你都不想你的孩子对你说:妈妈,我不想看到你。

我不知道,这位“失手”把孩子打死的母亲,会面临到什么样的法律的惩罚。但是,当她被抓获之后,还在为自己开脱,就从这样一点来看,她并未由此深深忏悔。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句话在平时,每次母亲打过孩子之后,孩子都会对妈妈这样说。但是,我想这句话,能够为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给予警示。

我们有时候,太在意自己对孩子的表达了,而没有考虑到孩子接受我们表达时候的反应。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教育方式,我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如果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却由此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都不值得学习。

最后,我也想劝一些家长,当孩子对你的管教行为厌烦、抵触、反抗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你现在恨我,以后会感激我”来搪塞。

实话实说,要对一个人好,不应该是自始自终都对他好吗?我实在不理解,以破坏亲子关系为代价的教育方式,家长却真的会去做?!

以上的“七宗罪”,如果不分程度深浅的话,我觉得绝大多数家长都做过。但是,我真的希望,就算我们以后还会再去做的时候,至少会觉得这是不对的,应该渐渐杜绝。

和天下所有的父母,共勉!

THE END

TAG:孩子  父母  自己的  都是  的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