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孩子内向?恭喜你,这并不是坏事!

来源: 更新时间:2022-10-20 15:00:40
The Beginning

我家的宝贝豆豆,是个有些“慢热”的孩子。

面对陌生人,他总是沉默地站在一旁,

在我们提醒要打招呼时,

他才会小声叫人,

声音还经常会淹没在大人的寒暄声中,

手足无措地尴尬。

我时常焦虑,

孩子这么怕生,在人际关系上,

会不会遇到困难?

于是有很长一段时间,

我经常会带孩子出去接触我的朋友,

孩子爸爸也经常给孩子创造当众表演的机会,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更加活泼外向一些。

可是当我接触更多有关“内向孩子”的心理学内容,

我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

我们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孩子,

而忽略了,

“怕生内向”只是一种性格特点,

并不是缺点。

很多家长,

都会和我们一样陷入一个误区,

不自觉的认为“活泼外向”是褒义词,

“怕生内向”是贬义词。

打个比方:

蕾蕾妈妈和澈澈妈妈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

在路上遇到了同事李阿姨。

两位妈妈都说:“叫李阿姨好。”

蕾蕾乖乖叫了人,澈澈害羞得低头,没有开口。

李阿姨说:“哎呀,你们好,你俩孩子太乖了,真可爱。”

然后不忘夸奖蕾蕾“小嘴真甜”。

澈澈妈妈不好意思地说:“我家孩子就是怕生,不爱叫人。”

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场景:

外向的孩子受到夸奖,

内向的孩子看着父母向别人表示歉意。

澈澈妈妈们,

大多会在事后趁机教育孩子:

“你看蕾蕾多乖,你怎么就不爱叫人呢?

这是不懂礼貌,下次要记得叫人,知道吗?”

我们为什么都希望孩子变得外向呢?

不管我们再怎么告诉自己:

“要爱孩子本来的样子”,

现实却总是很残酷的。

内向的性格,总是被认为和“胆小”、“怯懦”划等号。

外向、活泼、自信的孩子,

通常更会讨亲朋好友、老师领导的欢心,

面对同等的条件,

他们也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于是,作为父母,

我们总是会为孩子的“内向”产生担忧和焦虑。

孩子这么腼腆,怎么能交到朋友?

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孩子什么事都憋在心里,憋坏了怎么办?

长此以往,孩子心理会不会不健康?

怎么才能让孩子变得活泼外向,积极自信呢?

针对这些问题,

苏珊·凯恩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写道:

如果一个内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

使父母经常向别人表达歉意,

或被父母有意或无意地纠正,

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性格自卑,

不仅不会去寻找自己这种性格的优势,

反而还会因为让父母失望,

于是痛恨自己为何是这样的人。

这种自卑会给他内心造成很多冲突,

这些冲突会引发心理障碍,

比如会引起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

这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

却又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道理:

有问题的并非孩子内向的性格特点,

而是父母对孩子内向的性格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肯定。

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性格

内向型性格也有优势和竞争力

内向的孩子不容易向父母展开自己的内心,

所以我们总是好奇,

他们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

Liz Fosslien和Mollie West的这组漫画,

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向的孩子。

1.内向型性格的孩子,脑神经回路比较长,在大脑处理信息时,同时也会认真听取自己内在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

当内向的孩子没有立刻叫人时,

他的心里可能正在思考:

我认识这位阿姨吗?

这位阿姨和妈妈是什么关系?

我为什么要和这个阿姨打招呼?

或是孩子正在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

我喜不喜欢这位阿姨?

我不认识这位阿姨,

但要很亲切地和她打招呼,

这样是不是不好?

相比较外向型孩子不假思索地听从大人的指示“叫人”,

内向型的孩子更容易坚定自己内心的想法,

也比较不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毕竟,

有多少孩子是真的愿意跟一个陌生人亲切交谈?

不过是因为希望获得父母和他人的赞赏而已。

2.根据心理学家Hans Eysenck的研究,内向型性格的孩子更愿意保持清醒和警觉。

当许多孩子在一起玩时,

外向的孩子总是越来越“嗨”,

因为他们的能量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

也就是俗称的“人来疯”,

所以,上幼儿园对他们来说,

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而内向的孩子不需要外部世界的过多刺激,

他们的能量来自于自身内在世界,

太多的刺激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相比较陌生吵闹的幼儿园,

他们更喜欢待在熟悉的家里,

和喜欢的玩具、绘本做伴,

所以不用担心,这并不代表孩子孤僻和自闭。

3.内向型性格的孩子,只是阅读一本书,深度思考和探索内心世界,就能感受到快乐。

4.内向型性格的人,并不太会因为冒险和惊喜,而感受到特别的愉悦。

5.内向型性格的人,不止把注意力放在和人的互动上,周围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都在吸引着他的注意。

内向型的孩子经常会发呆,

这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完全投向了内心世界。

正是因为敏感的对周围世界的关注,

内向型的人通常想象力更丰富,情感也更细腻,

他们更善于用心感受周围的世界。

最近热播的《春风十里不如你》中的肖红,

虽然是个十足外向、泼辣和主动的性格,

但她的饰演者周冬雨,

却在很长一段时间,

被老师和媒体认为是非常内向的人。

在她参加的综艺节目《中餐厅》中,

作为嘉宾参加的北京电影学院的崔新琴教授就提到:

周冬雨现在变得外向多了,

在入学北电时她还是非常内向的,

自我介绍时声音小到几乎听不到,

甚至紧张得不好意思介绍自己是哪里来的,

老师问一句她答一句。

像周冬雨一样,

还有很多出色的演员都属于内向型性格的人,

例如梁朝伟、周星驰、卓别林和汤姆·汉克斯等等,

也许正是内向的性格,

使他们培养出了细腻的情感,

更好地表现所演角色的内心世界。

6.内向的人做出一个决定,往往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们会更多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也会产生更多的想法。

外向的孩子,

通常伴随着性格冲动、三分钟热度等特点,

而内向的孩子,虽然看起来沉默寡言,

但内心活动非常剧烈,也更善于思考和倾听。

就算在“外向理想型”社会

内向的孩子也能占得一席之地

苏珊·凯恩在TED演讲中,

将我们的社会形容为“外向理想型”社会。

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非常健谈、

善于交际、在任何场合都能谈笑自如的。

我认为,

这是由于从工业社会开始,

整个社会过多强调了“Team Work”(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小组讨论中,

外向的孩子大声讲述着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内向的孩子在沉默的思考,

最后整个小组讨论的结果,

通常会遵循外向孩子的看法,

哪怕内向的孩子得出的结论更为正确。

这个现象,在哈佛商学院被称为“音量领导模式”。

但幸好,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社会,

个人的“音量”不再被性格所限制,

就算再内向的人,

也可以通过聊天软件、

社交网络和电子邮件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沃顿商学院的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教授做过一项有趣的试验,

结果表明内向型的人越来越受到职场的欢迎。

他们通常更会让同事更充分地发掘自己的潜力,

而不是独断专行,

让自己的想法影响整个团队。

而这样的人,

也更适合作为团队领导。

内向或外向

既决定不了成功,也决定不了失败

“外向”和“内向”这两个词,

最早出于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对性格的划分,

但荣格在报告中也说明:没有纯粹的内向或外向。

外向的孩子:

通过人际交往获得能量,

他们反应很快、善于提问、思维发散、积极乐观、行动力强;

内向的孩子:

通过自我独处获得能量,

他们观察细致、善于分析、独立思考、思维集中、思想深邃;

内向或外向,

既决定不了成功,也决定不了失败。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

需要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

不要因为孩子内向,

就给他贴上“害羞”“腼腆”甚至“不懂礼貌”的标签,

更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交流,

或是为了锻炼孩子,让他在众人面前表演,

或频繁为他组织社交活动,

这些做法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和叛逆,

同时在心里积累非常多的负面能量,

孩子很难感受到快乐和平静。

面对内向的孩子,

担忧和焦虑是最不需要的两种情绪,

我们只要放心大胆的给他们更多“独处”的空间,

让他们在探索内心世界中获得能量,

那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THE END

TAG:孩子  的人  自己的  性格  父母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