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给孩子贴上“标签”,他真的会“如你所愿”变成你口中的那个孩子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1-16 00:00:20
The Beginning

不可否认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在面临这些问题的同时,其实也需要反思下,我们是否已经给孩子贴上“标签”了?先明确这个问题,也许孩子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先让我们来看一则寓言故事:

一头狮子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尾巴上多了一个写着 “驴子” 的标签。狮子十分恼火,想尽办法把这个标签弄下来,没有成功。

更让它恼火的是,每当它走在路上,其他动物都会指着它尾巴上的标签,小声地议论道:“那是驴子,不是狮子。”

一开始,狮子并不认为自己是驴子,因为它比其它狮子健壮,是一头彪悍的雄狮。与其它动物相比,自己的体形也更庞大。

可是,说它是驴子的声音多了,它开始怀疑自己的真实身份。

一天,狮子气急败坏地质问另一头狮子:“难道你也认为我是驴子吗?” 这头狮子说:“驴子先生,你虽然长得像我,可你和我不是同类,你的尾巴上明白地写着‘驴子’啊!” 渐渐的,狮子接受了自己是一头驴子。

有时候,孩子何尝不是这样的“狮子”呢?他们原本是优秀的,但由于某些缺点而被父母贴上了负面的标签。久而久之,孩子便逐渐认同父母给自己贴的标签:“原来我真的像爸爸妈妈说的那样啊。” 所以给一个人“贴标签” 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发展。同时,这反过来又强化了“贴标签”的人,使其更坚定自己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伤痕实验”: 实验者通过化妆,在志愿者脸上画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先让志愿者看了效果后,借口补妆,悄悄把伤痕擦掉了。然后带着毫不知情的志愿者到各医院的候诊室,观察人们对他的面部伤痕反应。当志愿者返回后,令人惊奇的现象出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他们感觉人们对他们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标签的威力。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自私”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你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从这个角度看他,他是这样的;你从那个角度看他,他又是那样的。如果我们能够以尊重孩子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理解他们,尽可能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以适合孩子本身的方法来教育他们,才能使其更好地成长。

要盲目对孩子的行为下结论

父母不要盲目给孩子下判断,不随意指责孩子的某种行为,因为父母的这些判断很容易给孩子形成暗示。

孩子的有些行为是一时兴起或无意做出的,有些行为只是成长过程中短暂出现的,父母如果对这些行为贴上自己的标签,形成结论,孩子则可能真的会出现这个毛病。

即使是孩子所呈现的一贯行为,我们也要坚信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改变它们。

描述的语言表达孩子的行为

面对孩子的行为,学会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述他的行为,而不是用角色符号定义他的人格。

孩子把果汁撒床上了,整个床单都脏了。

你可以这样说:果汁洒床上了,把床单都染了。我们需要赶紧洗床单,不然就洗不掉了。

但不要定义他的人格:你这个惹祸精,就知道给我添麻烦。

其实孩子也不愿意做“坏事”,当坏事发生时,我们要把事情引向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引向责难和否定上。

用绝对性词语批评孩子

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说“又这样”、“总是”、“永远”、“改不了” 这样的词语。

这些话会让孩子产生我永远这样再也不会改变的认同感。经常说这些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协助孩子努力表演“坏角色”。

你需要切断每件“坏事”之间的关联,不要把孩子逼进不可打破的“宿命论”里。

你只需要换一种说法,直接表达自己的困扰,然后和孩子一起想个办法解决问题。

变孩子看待事物的视角

很多孩子根本不用别人给贴标签,他们自己就喜欢给自己扣帽子。

孩子帮妈妈去超市买东西,结果少买了好几个,一下子沮丧起来。他认为自己是个笨蛋,什么事儿都做不好。

这时候,孩子已经钻进了自己给自己打造的“坏角色”里。

你可以这么说:其实犯错误只是提醒我们有些事情还可以做得更好。忘买东西是不知道购物前需要列一个购物清单,下一次去买之前先列好清单就不会忘了。

我们需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积极的思考方式、给他们机会重新再来。当他们有了成功的体验,也就越来越阳光自信。

有这样一段话:没有自私的孩子,只有需要体验慷慨带来快乐的孩子;没有懒惰的孩子,只有缺乏鼓励、需要有人相信他正在努力的孩子;没有笨拙的孩子,只有举止需要被人接受、需要多做练习的孩子。

相信这段话能给父母们带来启发,也非常感谢各位粉丝对亿童父母学院的信任,欢迎和我们交流更多的育儿问题,让我们一起携手共进,共同进步!

THE END

TAG:孩子  自己的  驴子  标签  狮子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