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没有家长的陪伴,会有各种坏习惯和毛病,但是花心思的陪伴,有些坏毛病也是依然存在,这是很多家长不能理解的,是哪个地方出错了呢?
最近有两个朋友都向我诉苦,她们的孩子一个4岁,一个5岁,都是女孩。共同特点都是爱哭,爱发脾气。其中一个妈妈是全职妈妈,典型的贤妻良母,对于育儿很上心,凡我看过的育儿书,她差不多都看过一遍。平时除了做家务就是陪孩子,还不是三心二意一边玩手机、一边看电视那种陪,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这么用心的妈妈,最后带出来的小孩却不是想象中那样乖巧懂事、性格脾气都好,反而是脾气越来越大,动不动就哭。
朋友很想不通,让我帮忙“诊断”,到底自己哪里做错了,为啥这么用心带孩子,却把孩子养歪了呢?正好前几天因为幼儿园流感爆发,她女儿甜甜的班上放假,就邀请我去她家陪她带一天孩子,希望我旁观者清可以提一些建议。
果然待了半天我就看出门道了,早上甜甜在画画,她妈就专心致志地坐在她边上看她画,一边看一边夸。甜甜一不小心把公主的眼睛画坏了,水彩笔画的也不能擦,就开始大哭特哭。朋友忙不迭地哄:“乖囡哟,你画得那么好,只是一笔画坏了,没关系,再画一张更漂亮的。”甜甜继续歇斯底里地哭,她妈就不停地赞美她画得好,只不过一时失误。折腾了半天,才哄好了甜甜。
过了一会甜妈切了盘橙子出来招待我,也给甜甜切了一盘。小姑娘一口下去把橙子汁飙到白毛衣上了,又开始哭。甜妈立刻火烧眉毛一样从厨房蹦出来哄甜甜,还用上了共情:“乖宝,你是因为衣服脏了很难过才哭的,对伐?没关系,妈妈会给你洗得干干净净的,一点印子都不会留,好不好?”
我在心里偷偷翻了个白眼,之后又看到几次诸如此类的表演,大概明白这小姑娘为啥这么爱哭,脾气又大了。正是因为甜妈带孩子“太用心”了,随时准备充当救火队的角色,对孩子过度关注。每一次甜甜哭泣都第一时间给予回应,才会这样的。
作为一个孩子,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挫折。诸如精细动作不能胜任,扣子扣不上、鞋带系不起啦;学东西不得劲,数数老数错啦;社交问题,小朋友为什么不和我玩啦……带孩子再精细,再面面俱到也难以避免,这就是成长所必经的痛。现在甜甜并不能仔细地体会这些小挫败,当挫败刚刚来袭,妈妈就介入了。哭泣不等于感情的抒发,反而演变成了一种召唤术,当她不开心的时候,就通过哭来召唤妈妈,母亲轻言细语的安慰固然化解了不快,却也让她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通俗的说,情绪的火焰还没爆发就被老妈一桶水浇灭了。她根本没机会好好体会失败和沮丧。妈妈的过度关注,也造成了孩子对自己的过度关注,一点点小事都有人来给他“解读”,这简直就是一部戏精的养成啊!
最近我在追的综艺节目《萌仔萌萌宅》里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小女孩金宝长得又萌又可爱。临时妈妈张歆艺随时都爱抱着她。金宝一哭更是放下手中的事,不顾其他三个孩子耐心地去哄她。结果越哄金宝越爱哭。最后育儿专家建议不要过度关注孩子,不要一哭就去哄。果然金宝慢慢地哭泣变少了。对于多子女家庭,有些孩子为了赢得注意力也会更频繁地哭泣,尤其是这个孩子还很萌,那哭泣很容易变成控制大人的遥控器。爸爸妈妈要控制一哭就扑上去解决问题的冲动。
很多时候孩子的小挫败,不开心父母都可以适当旁观,不用主动出击。我在儿童游乐场(这真是观察孩子最方便的地方了)经常看到俩小孩抢东西或者推搡。如果都是自己玩后面没跟着父母的,一般都不会哭,可能不到10分钟又玩到一起去了,他们甚至会出各种主意,一起玩还是轮流玩,可以给你玩但你要喊我老大什么的,让人忍俊不禁。如果有一个后面跟着父母,那多半不能善了。
有的父母像老母鸡一样护着自己的孩子,一见孩子吃了亏,立马上前和人家的孩子理论。曾见到过有个妈妈因为别的孩子用海洋球打到她儿子的头,不依不挠拽着扔球的孩子不放。还有的孩子想玩别人正在搭建的积木,父母就一副循循善诱地样子对别的孩子说“这不是你家的玩具,要大家一起分享。”然后就笑眯眯地坐视她家孩子把人家辛辛苦苦搭起来的积木推倒。
还有的父母,觉悟很高,很讲道理,一旦自己孩子出现和别人争执的苗头就喝止自家孩子不得动手。或者要求孩子把正在玩的玩具让给小弟弟小妹妹。无论是“不吃亏型”家长还是“通情达理型”家长,只要喜欢跟在孩子后面亦步亦趋,那孩子无一例外都很爱哭。孩子们失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凡有纠纷未及动脑,已经被家长解决了,久而久之遇到问题就只会用哭泣来示警长辈,“宝宝遇到困难啦,快来呀!”
过度关注孩子,在国外有个专属名词叫做“直升机父母”,意思是他们过分关注孩子,只要有需要立马空降到孩子面前,以免他们受到伤害和挫败。有些父母,最见不得孩子不开心,只要孩子哭就立马使出浑身解数共情也好,安慰也罢,总之不能让孩子好好体会沮丧和难过。其实控制情绪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当孩子发现父母能像万金油一样随时从外部抚慰自己,也就失去了从内部习得控制情绪的力量和自我疗愈的机会。
殊不知,鸡蛋只有从内部打开才会孵出生命,从外部打开就只能去做煎蛋。当孩子哭泣时,等一等,也许就能学会自己化解。
亦言亦语:
很多朋友都说自己孩子脾气大,爱哭。看看自己和家里人有没有过度关注孩子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