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要不要打孩子?这种情况下当然要!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5-01 00:01:36
The Beginning

“要不要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不再信奉“棒棍之下出孝子”的家长们会表示“不打”,可是你知道吗?某些情况下,孩子还是要打的。

前一段时间,同事提醒我写一篇关于父母能不能打孩子的文章,告诉大家打孩子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然后,我就觉得很尴尬了。

因为,脾气超级好的我,在面对女儿不听话时也是动过手的。

比如,女儿3岁,湿手拿起插线板玩得不亦乐乎,在哄、劝、讲道理都统统无效的情况下,气急败坏的我还是拿起尺子抽了她的小手板心。

讲真,不代表学了点心理学就能变成佛系妈妈。

作为肉体凡胎的我们,有时候情绪就是比理智跑得快,真的火气上来的时候,恐怕打自己的心都有,想要管住手还真的不一定能做得到。

尽管很少打孩子,但是打完孩子还是会后悔的。于是,一边让孩子回房间玩玩具,一边琢磨着怎么缓和气氛。

结果没多久,女儿就跑出来跟我说,大牛牛(布娃娃)太旧了,周五之前一定要给她买一个新的布娃娃。

我把这些经历说出来,就有预感一定会被一大群人喷的。因为太多太多家长都觉得,打孩子就是坏妈妈,打孩子会给孩子留下终生阴影,让孩子陷入自卑之中。

可是,看见女儿没事人一样的表现,甚至还会嬉皮笑脸地要我少吃两碗饭减减肥的时候。

嗯,我又觉得,咿?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吗?

当然,我不是为了我的暴力行为找借口,也不是说打孩子是正确的。

我想说的,只是身为不完美父母的我们,会动手,其实没有那么不可思议。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描述过这样一件事:

在她女儿2岁左右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有一天她蹒跚着走到了外面的马路上,那里有车往来,很危险。

保罗把她抱回来,她又跑出去了,她不但认识不到危险,反而认为这很有趣——我跑,爸爸抱回来,我再跑。

几次之后,保罗意识到这样不行,他自己也确实很恼火,讲道理孩子听不懂,制止又制止不住。

于是,最后一次把女儿抓回来,他重重地在女儿屁股上拍了两下。这下见效了,孩子再没有往马路上跑了。

什么? 居然连上世纪最杰出的前100名心理学家之一的保罗,也有忍不住打孩子的时候?!

保罗的故事,并不能说明他是个施虐狂,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他处理某些孩子的特殊情况中,选择了动手。

爱“打”孩子的心理学家们,把打孩子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体罚(Discipline):

这是父母对于特定的不良行为的反应,很多时候,父母会提前和孩子商量好规则,当孩子做了某不良行为,他/她是能够预料到体罚的到来的。

另一种是肢体虐待(physical abuse):

虐待绝大多数时候是孩子不能预料的,通常来说,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他/她被父母打了。父母之前也没有和孩子达成过规则,孩子不知道父母会在什么情况下打孩子,孩子不知道他/她做了什么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虽然,体罚和肢体虐待都是父母在对孩子表达愤怒,但是这两者因为目的和手段的区别,带来的效果并不相同。

判断体罚和虐待的最重要标志,是看惩罚发生的原因是由于父母自己的不良情绪,还是为了更好地告诉孩子该如何做。父母使用体罚,目的是为了帮助和教育孩子,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安全的、正确的。同时,体罚需要有度,体罚的核心是教育,而不是惩罚。

而肢体虐待,父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泄愤怒情绪,并且用“打”来告诉孩子:我的力量比你大,我对你是有控制权的,你需要服从我。一般来说,父母越是对外界的事物感到无力和愤怒,对孩子的肢体虐待也就越严重。

有效的体罚的目的,从来不是宣泄父母自己的愤怒,而是让孩子明白错误在哪里,今后该如何做。

而被暴力虐待的孩子,只会对父母产生恐惧心理,他们只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怒火,甚至不记得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比起一般的孩子,他们更不容易信任别人,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否打孩子,从来就不是鉴别我们是否是好父母的标准。暴力和虐待,也从来不只是身体的。

真正可怕的事情是,当我们开始男子单打、女子单打,最后发展到男女混合双打的时候,只记得我们自己中烧的怒火,却忘记去考虑孩子真的理解了吗? 借着打孩子,我们宣泄生活的不如意,而让孩子失去了被爱的感觉。

在任何时候,不打孩子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可是,家长如果害怕打骂给孩子带来伤害,而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那么可能会带来更可怕的后果。

记得去年秋天,我在微信后台曾收到一个家长的求助:

幼儿园老师特别强调,无论如何都绝对不能打孩子。有一天,孩子在回家的路上不停地闹脾气,无理取闹。

她用尽了各种办法,都不管用。

于是忍耐到极限的她没有动手打孩子,而是一整天完全不理孩子。

到了晚上9点,在床上的儿子,居然抽抽嗒嗒的开始哭了起来。他说:妈妈,你怎么不跟我说话?你是不是不会再理我了? 儿子的那种委屈还有恐惧甚至比父母打了他还严重……

不理他,让他待一边反省,其实是美国早年流行的育儿方式(这种方式也被国内很多蒙台梭利幼儿园继承和滥用)

美国的幼儿园里有专门的 time out,一些专家甚至建议孩子家里设置专门的用于冷静和反省的空间——冷静角。

不过,到了最近几年,一些心理学研究发现这样做好像没有什么效果。

在长期的置之不理中,有些孩子产生了被遗弃感,甚至因为被不同对待产生羞辱感,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不理你,让你一个人静静”也许是一种看起来比动手更好的选择,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尺度,它一样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甚至,当这样的方式发展成为“冷暴力”的时候,比动手打孩子的伤害更让我们心惊。

冷暴力意味着切断关系层面联系、没有语言、肢体的接触,拒绝一切形式的沟通。

冷暴力与其说是让孩子自我反省,不如说是孩子屈服于恐惧之中主动向家长投降。

当家长采用冷暴力的时候,它传递给孩子的态度是绝对的我正确你错误。

冷暴力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绝望:你已经没有值得我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必要了,我在放弃你。

相比之下,这样的方式,和我们前面所说的身体虐待,又有什么差别呢?

今日的社会,养一个孩子这件事情,变得分外不容易起来。我们时时刻刻去寻找证据和标准,来证明我们自己是“合格的妈妈”“合格的爸爸”。

可是,现实里的生活总比书里的字字真言来的复杂,我们总有束手无策的时候。如果非要在冷暴力和体罚两条路中选择,那么也许动手,还会让孩子感觉,我的爸爸妈妈,是有温度的。

我们第一次为人父母,总有自己的认知边界,能力边界,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处理地很完美呢?

如果有一天,你犯了如同保罗一样的错误,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除了冷暴力和打孩子,永远有其他的选择。

2)打孩子是因为具体的事情和行为,而不是宣泄父母的情绪,不要把体罚变成肢体虐待。

3)打孩子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他需要为他的行为负责。

4)如果一定要有,检验打孩子是否“正确有效“的标准是——问问孩子,知道今天的问题在哪里吗?知道今后要怎么做吗?

5) 打完后,你依然需要明白,打孩子是沟通失败的结果。或许再努力一点,我们还是能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打了这一次以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寻找不打孩子的教育方式。

那些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经常下重手的家长,他们的行为就是肢体虐待,和体罚没有半毛钱无关。他们的问题并不是我们呼吁一下”打孩子是错误,打孩子会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就能解决的。

实际上,会虐待他人的人,内心会充满着压抑的愤怒,想要让他们停止暴力行为就要解决创伤带来的影响,只能依靠专业的心理医生。

是的,打孩子是无能的表现。

但是,生而为人,我们都不完美。接纳不完美,继续前行,一路犯错一路修正,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总在告诉自己不要因为孩子偶尔的行为,给孩子贴上“坏孩子”、“不听话”、“懒惰”的标签。

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宽容一点对待自己,不要因为偶然的行为,给自己贴上“不负责”、“失败”、“不会沟通”、“不爱孩子”的标签呢?

与其做一个完美不犯错,永远高高在上的父母,不如做一个真实、有趣,有各种缺点的父母。

陪伴孩子成长,本身就是家长第二次成长。作为父母的你,有犯错的机会,也有学习和修正的机会。

希望,此刻在看文章的你,可以不被负面标签困住,成为一个真实有趣的爸爸、妈妈。

THE END

TAG:孩子  父母  保罗  自己的  肢体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