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无论太晚或太早,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让孩子接受你立的规矩,这4点一定要做到
"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一天天长大,需要逐渐理解周围世界的规则。通常家长们都认为规矩就是对孩子的要求,对他们的一种控制与约束。其实规矩对孩子来说还是一种指引,能够带给他们安全感与的力量。
不少家长认为,给宝宝立规矩是他长大以后的事。其实不然,2岁甚至以前就可以给孩子立规矩。研究表明孩子在1岁左右智力就会经历一次飞跃性发展,从这个时候开始,家长就应该让他明白“如果你做了什么什么,那么我就会怎样怎样”。
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立规矩,父母应该学会和孩子说“要怎样”,而不是说“不可以这样”。与其说是立规矩,不如说是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更为贴切。
家长要首先意识到,保护天性、尊重孩子并非放任孩子,一些良好习惯需要家长有意识的培养。
在跟孩子立规矩时,应注意把握几点原则:
01立规矩要有针对性
规矩是针对孩子的某种或多种不妥的行为而订立的,所以要综合考虑孩子已经出现的和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订立非常具体的规矩,而不是随意地、想当然地、泛泛地立规矩。
02规矩要有可操作性
比如,孩子不睡觉,那就要订立规矩——“几点睡”“睡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如洗澡、刷牙、保持安静、在规定的时间上床、准时熄灯”“第二天几点起床”,等等,这些都是可量化、可操作的。
03规矩应保证客观性
所谓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所订立的规矩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孩子要能够做得到;二是要有人能够监督,如由父母、老师或是其他监护人来监督孩子践行规矩的情况,并做出客观的评价。
04规矩应该长期有效
长期的规矩而不是临时的规矩,会增进亲子间的信任感,同时也会让孩子意识到妈妈是说到做到的,这样孩子才更愿意去遵守规矩。只有把订立的规矩坚持认真地落实下去,规矩才能真正显现出好效果。
有了这几点原则,规矩的订立就会有章可循,执行起来也会轻松、有效很多。
当然,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给孩子立下规矩后,家长还要懂得灵活运用,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懂得适当留白。
有时,家长可以适当弱一下,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教育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