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窍门 > 汽车保养

大众速腾整备质量多少 速腾总质量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6-14 04:39:50
The Beginning

就像明星在官方声明中声称自己是婚恋事件中受伤的“傻白甜”一样,直播磁带声称保养美丽靠的是某种产品(而不是昂贵的医美手段)。说真的,你输了。

聪明的你应该知道,立一个人,贴标签的营销套路,不仅仅是娱乐圈,商业营销领域也是如此,到处都有这样的营销套路。比如前几年德国车身钢材更好更厚,防撞梁更禁更安全,日系车皮薄忍不住撞车,等等。其实背后离不开代驾公司用心良苦、长期的营销推广。

近年来,在日系车强大的新技术攻势下,日系车不安全的刻板印象终于被大大修正。一些对汽车技术有所了解的汽车爱好者已经意识到,不管具体车型和配置如何,谈论德系车和日系车的安全性,其实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就像谈论毒性是在医学上耍流氓一样。

但是,不能停止给眼球贴标签的套路深得人心。比如最近一个汽车视频节目做了一个速腾和卡罗拉的碰撞测试。本次测试为两车以64 km/h的速度正面50%偏置碰撞,丰田卡罗拉和大众速腾均以64 km/h的速度发生碰撞,正面50%重叠率(驾驶员侧)。

这次测试被媒体总结为“速腾彻底赢了,卡罗拉彻底输了”,因为卡罗拉看起来比速腾更变形,甚至上升到了“丰田在测试中从未输过,但在实战中从未赢过”的高度。节目主持人也多次强调这是MQB和TNGA在全球的首次碰撞,将碰撞结果上升到了大众和丰田技术平台和架构对抗的高度。

不幸的是,汽车安全是一个非常专业和复杂的事情。不能简单的靠撞一个变形多的人来判断胜负,一辆车也不能代表整个技术平台或者架构的技术含量。

不公平的测试。

首先澄清一个概念,丰田的TNGA(丰田新全球架构)根本不是大众MQB技术平台的概念,两者不是一个维度。

从专业角度来说,技术平台与安全无关。同一个平台不仅可以生产老老乐等低端车型,还可以生产百万级的高端豪车。看各大厂商愿意在某款车上投入多少。

而且不同配置的车辆技术和安全配置都不尽相同,更别说同平台诞生的高、中、低级车了。

如果大众MQB技术平台比丰田TNGA架构更安全的结论成立,可以推导出大众POLO、宝来等车比雷克萨斯等高端车更安全。你认为这个荒谬的结论可信吗?

有人会说,在不同的平台和架构下对比两款同级车总是可以的,就像这次速腾和卡罗拉的碰撞。可惜上面看似严谨的碰撞测试其实疑点重重,经不起推敲。

第一,碰撞测试的公平性。做碰撞测试是很严格的,尤其是两个不同品牌的车碰撞。就像上面提到的速腾和卡罗拉的碰撞,速腾因为比卡罗拉更大更重,所以在碰撞测试中有先天优势。方案中没有提到:速腾的长宽高为4,753 * 118mm * 1,462,整备质量为1380kg,卡罗拉的长宽高为4635 * 1780 * 1455,整备质量为1335kg。

另外,为了公平起见,两车碰撞测试必须至少是同等版本。但对于上述碰撞,速腾选择了15.09万元的2021款200TSI DSG舒适智联版;卡罗拉选择了2021款1.2T S-CVT先锋版,售价11.98万元。

拿高配版速腾对抗低配版卡罗拉,本来就不公平。就算赢了也不会赢。

汽车安全并不比别人的难。

也许有网友会说,现实交通事故中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就想知道大众和丰田这两款王牌车型真的会碰撞吗?谁更安全?

下面是上述碰撞测试的第二大疑点。碰撞测试这么专业严谨的东西,不是车辆触碰的问题,只看变形程度。汽车安全性有一套严谨而复杂的评价标准,如车辆的变形程度、车内构件的安全性空、车内假人的损坏程度等。专业检测机构都公布安全碰撞后一系列技术指标的评价分数。

另外,当车速超过120km/h时,车有很大概率报废,保险公司会建议你直接报废。在上述碰撞测试中,速腾和卡罗拉以60多公里的时速发生碰撞,是比较严重的碰撞。在这种碰撞程度下根本无法下车,变形程度不切实际也影响了最终的汽车报废结果。要关注的焦点是人是否能得救,以及哪辆车的乘员损伤较小。

但在上述碰撞测试中,第一节目方并未透露测试车辆碰撞后的变形和塌陷的实际数据,是否在合理范围内,第二节目方也未透露车内假人的具体情况,两车假人的损坏程度,是否有较大差异等。仅凭外在直观表现就引导外界得出速腾已经彻底打败卡罗拉的结论,未免过于草率,在专业上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速腾和卡罗拉这两个德系和日系拳头产品来说,对比是必然的。对于谁更安全的问题,建议网友自行搜索对比两款车的主被动安全配置。哪款车的主被动安全技术更先进,配置更齐全,从一张车型对比图就能看出来。

如果技术配置不够有说服力,建议看国内外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的冲击测试评测,如IIHS、欧NACP、中汽研究院、中保研究院等看看这些专业检测机构的评测,哪家的产品表现更好?分数更高?

如果连专业机构的碰撞结果都不放心,那就去查查全球汽车销量数据,看看哪辆车是中级车领域多年的销量冠军?国内外那么多消费者用脚投票是洗脑的结果吗?

现在是2021年。难道我们还要相信有专业检测机构检测结果,但利益不明确,碰撞测试环节不严谨,碰撞测试数据不公开的媒体评价吗?继续相信车辆“能承受碰撞”这种简单粗暴的技术营销套路=乘员更安全?

THE END

TAG:大众  质量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