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是哪一个(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是哪一个姓氏)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4-09 12:25:35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是哪一个

2、流传甚广的中国姓氏的由来

3、摩尼教最早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4、古代以国名为姓氏的都有哪些

5、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什么

6、猜你喜欢:

1、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是哪一个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姓氏历来有百家姓之说,常云:“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至于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是哪一个,且听下文解析民族文化。

最早的姓氏:姬、姜、妫、姒。

中国最早的姓无从考究。况且上古时期姓氏观念不是很明确,有可能部落称号都可能作最早的姓氏。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前),就有了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字。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

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着《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

《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氏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二、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三、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四、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五、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六、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七、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八、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九、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十、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并且随着岁月在不断发展,不断出现新的姓氏。例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

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公元六二七年,唐太宗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百家姓》是公元九六零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四百零八个,复姓三十个,一共四百三十八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五千个,但是实际常见的,只有一千个左右。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一九七七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百分之四十,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百分之十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百分之十。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

2、流传甚广的中国姓氏的由来

俗话说:“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在宋朝这些姓是排在前十六的。中国姓氏在历史上一直有百家姓之说。这里的百不止是百,而是指着复制或者很多的意思。中国姓氏源源不断,姓氏作为一种家族文化,也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

3、摩尼教最早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在古代,随着各个宗教传入中国,人们对于宗教信仰自由,有权利选择自己信仰的宗教。摩尼教曾被广为传播的一个宗教,有着非常鼎盛的时期。那么在摩尼教文化中,摩尼教最早是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l)所创立的一个宗教。摩尼在波斯传教时,与当时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相对抗,结果被国王巴拉姆一世处死,并禁止国人信奉摩尼教。从此,摩尼教徒闻风而逃,将教义传向各地,使摩尼教成为流行于伊朗、叙利亚、埃及、巴勒斯坦和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细亚地区,以及中国内地的重要的世界性宗教。它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对此没有进行过探讨,因为人们不知道曾流行于中国的所谓“摩尼”、“明教”就是源自波斯的摩尼教。并且,由于摩尼教资料的缺乏,人们不仅对摩尼教本身不甚了了,更无遑论及中国有无摩尼教问题了。直到本世纪初,中国新疆吐鲁番和甘肃敦煌发现了大量摩尼教文物后,才开辟了摩尼教研究的新天地,关于摩尼教传入中国的时代问题也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意。

在1909年,我国学者蒋斧在其所著的《摩尼教流行中国考略》一文中,根据宋代宋敏求《长安志》的一段记载推论摩尼教在周隋之际传入了中国。《长安志》卷十说:“怀远坊东南隅大云经寺,本名光明寺,隋开皇四年,文帝为沙门法经所立。时有延兴寺僧昙延,因隋文赐以蜡烛,自然发焰,隋文奇之,将改所住寺为光明寺。昙延请更立寺以广其教,时此寺未制名,因以名焉。武太后初,此寺沙门宣政进《大云经》,经中有女主之,因改为大云经寺,遂令天下每州置一大云经寺。”蒋斧据此指出这大云寺就是摩尼寺。

清末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根据《长安志》的这段记载,并结合敦煌残卷《老子化胡经》等材料支持了上述说法,他肯定地说:摩尼教“隋文时已入中土,绝非唐代乃入也”。众所周知,摩尼教的中心教义是二宗三际说,二宗指光明和黑暗,亦即善和恶,三际是指初际、中际和后际,即过去、现在和将来。明暗系指世界的二个本原,三际是说世界在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令人惊奇的是在《老子化胡经》中也明确地提到了摩尼和二宗三际,它与中国的摩尼教史实有何关系呢?中外学者纷纷进行了考释。罗振玉首先认定这是我国“晋代已有摩尼之证”,而“《化胡经》之作,专为倡导摩尼教而设”。也就是说,罗振玉将摩尼教传入中国的时代提前到晋代,对于他的这番考证,陈垣先生谪之为“失考之甚”,因“摩尼之卒,亦在西晋初年,其教断不能流行于中国如是之速也”。

但对上述看法,也有人表示了赞同。中外关系史专家张星烺先生在1930年出版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指出:“蒋氏之说,不为无因”,因为“祆教后魏时已入中国。景教、回教皆以唐太宗时入中国。何摩尼教迟至唐武后时始入中国耶?”

在中国现代学者中,研究摩尼教传入中国的最有影响的早期著作是陈垣在1923年4月发表在《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二号上的《摩尼教入中国考》。他认为摩尼曾亲至中国传教的说法是不可信的,摩尼教始通中国“莫先于《佛祖统纪》所载之唐武后延载元年”。宋代释志磐的《佛祖统纪》卷三九云:“延载元年??波斯国人拂多诞(原注:西海大秦国人)持《二宗经》伪教来朝”。延载元年为唐代武则天时期,即公元694年。拂多诞是摩尼教中僧侣的一种职名,由此而知晓摩尼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并指出:“中国摩尼教,始来自波斯,继来自吐火罗,不满四十年而遭禁断”,汉文中的“摩尼”之名最早见之于《通典》卷四十注。

著名法国汉学家沙畹、伯希和等人也持延载元年摩尼教传入中国说。因此该说成了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得到了人们的首肯。尽管如此,仍然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主张摩尼教在延载元年之前就已传入了中国。从70年代起,海外的主要论著有国立澳洲大学教授柳存仁的《唐前火祆教和摩尼教在中国之遗痕》,在中国则以林悟殊的《摩尼教入华年代质疑》一文为代表。

林悟殊在其论文中首先认为,宗教在古代的传播,和其它经济文化的交流一样,往往是先在民间进行,然后才到达官方的。如果摩尼教还未在中国产生影响的话,延载元年那个以私人身份持经“来朝”的拂多诞居然被唐政府接纳是办不到的。因此,“延载元年至多只是标志着摩尼教在中国公开合法传播的开始,而在此之前,摩尼教应早已在内地民间流传了”。

从文献资料来看,记载摩尼教在华年代早于《佛祖统纪》的有明代何乔远的《闽书》,书中称摩尼教在唐高宗时(650——683年)已传至中国。而且敦煌残卷《老子化胡经》中所载的摩尼教义也说明摩尼教早在延载元年之前就已存在中国了。所以“要从史书上找到明确的记载来定一确切的传入年代,就恐怕是很困难的”。

从东西方交通情况来看,4至6世纪的丝绸之路并未中断,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仍在进行。大量西域人入居塞内,显然有利于摩尼教在内地民间的传播。

从宗教传播的角度来看,由于古代宗教颇多雷同之处,一种新教派出现后,教外人往往难以分辨,而且传入中国的摩尼教有不少祆教和佛教的成分与色彩,所以现代人从史书上是找不到摩尼教初期的直接证据的。

从当时的史实来看,唐以前的一些农民起义已明显地受到了摩尼教的影响。

总而言之,摩尼教入华的时间早于延载元年应该说是可以肯定的,但其确切年代究竟在何时,还有待新资料的发现和进一步的考证。

你可能会喜欢:

基督教的教义是什么,你知道吗?

浅析基督教起源于哪个国家

天主教的最高领袖是谁?

独特的天主教婚礼流程及仪式

4、古代以国名为姓氏的都有哪些

姓氏大多源于部落首领的名字,最早可以追述到母系制度的社会。姓氏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了,现在仍然继续沿用着。姓氏是家族血脉传承的象征,古代以国名为姓氏的都有哪些?不妨来民族文化里看看吧。

赵:造父擅驯马驾车。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造父因车马受宠,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洪洞县北赵城),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

吴: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郑:周厉王封少子友于郑(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其后代以“郑”为姓氏。

陈:舜的后代妫满,在武王伐纣之后被封于陈(河南淮阳)。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

卫:周文王之子康叔封于卫,建卫国。康叔子孙以国名为姓氏。

蒋:周公旦的儿子伯龄,被封于蒋(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其后人以国名为姓。

沈:周文王的儿子聃受封于深(河南平舆县北),建沈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韩:周武王封小儿子于韩(山西河津县东北),后被晋国所灭,桓叔的儿子万受封于韩。万的后代以韩为姓氏。

杨: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先受封于杨(山西洪洞县东南),后被灭掉。晋武公的儿子伯侨受封于羊舌,其后又改封于杨,他的子孙以杨为姓氏。

秦:赢非子擅育良马,以其育马之功被周孝王封于秦谷(甘肃天水西南)。后,其孙秦仲因功被升为诸候。秦统一天下之后,其子孙以秦为姓氏。

许:神农氏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建许国。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吕:神农氏后裔,伯夷在尧时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戚: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邑(河南濮阳县东北)。孙林父的子孙以邑名为姓。

谢:周宣王封申候于谢(河南唐县南),申候的后代中有一支以其封地为姓氏。

邹:周代的曹挟,受封地于邾,后改其国号为邹。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国号为姓氏。

柏:柏皇氏中柏招是炎帝的师傅,柏同,是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人以封地名为姓氏。

章:齐太公封其庶子于鄣(山东东平县东)。庶子的后代,以邑名为姓氏。

苏:颛顼的后裔樊的后代受封于苏(河南温县西),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潘:周文王的儿子高受封于华,称为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受封于潘,其后人以封地为姓氏。

葛:颛顼之后,受封于葛(河南宁陵县东北),其后代以封地名为姓氏。

范:周宣王时有大夫杜伯,其后裔士会因功受封于范(河南范县),他的后人以封地为姓氏。

彭:颛顼后裔陆终的儿子籛铿受封于彭(江苏徐州),其后人以彭为姓氏。

鲁: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山东曲阜一带),建鲁国,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

韦:豕韦氏在夏代居于豕韦(河南滑县东南),建豕韦国,又称韦国。其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苗:楚国令尹斗越椒之子贲皇,受封于苗邑(河南济源县西南),贲皇又名苗贲皇,其后人以苗为姓氏。

任:黄帝的儿子受封于任,后以任建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柳:鲁国展禽的封邑在柳下,他死后的谥号又是惠,所以世称柳下惠。其后人以封地“柳下”为姓氏。

酆:周文王有一子,受封于酆(陕西户县东),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鲍:齐候赐敬叔,受封于鲍(山东历城县东)。敬叔又被称为鲍敬叔,其后以封地名为姓氏。

唐:帝舜封尧之子丹朱于唐(山西翼城县),其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山东鱼台县西南),其后以封地费为姓氏。

岑:周武王封叔耀的儿子渠,受封于岑(陕西韩城县),其后代以封地名为姓氏。

薛:黄帝的后裔奚仲,受封于薛(山东腾县南),其后世子孙以国名为姓氏。

5、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什么

所谓历法,即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一种法则。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今天的中国历法就为你介绍,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什么。

问: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什么?

答: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夏历。

夏历是古代汉族历法之一,也是目前所知我国古代最早的历法,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夏历传说是在夏朝时候创立的历法,原先的历法规则在数千年的岁月变迁中已经轶失。

按照一些古籍上的记载,夏历采用冬至之月为子月作历算一岁开始,历法年则采用以建寅月开始,即寅正(后来叫做夏正),其大致是采用整数366天为一岁,用减差法和正闰余,来调整时差。

夏历的特点,一是以寅月为正月,二是采用“定朔法”,即是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又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缺中气之月置闰,既反映了太阳热力作用对地球的影响,又反映了以月亮为主,加上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周期变化,融阴月阳年为一体,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夏历也因为闰月游移不定,各年同名节气在格里历(简称格历)3—4天里波动,不便推算、记忆和使用。

以寅月为正月,也是夏历与殷历、周历,秦历主要的不同,古人将一年十二个月,分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气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余类推。

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与今汉历(农历)正月相同),殷历以丑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2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1月)为正月,秦历以亥月为正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0月),也就是说,夏历的三月即殷历的四月、周历的五月,而夏历的正月,又被称为“夏正”。

我国古代从汉武帝开始,民间都采用“夏正”。而现在有些人误以为现在历法是夏历,其实现在被称为夏历的中国传统历法,其基本规则沿用的是汉代制定的汉历(太初历),所以应该叫汉历,只是其中沿用了汉朝开始使用的“夏正”而已。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中国人最早的姓氏是什么  中国古代历法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