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仫佬族节日 仫佬族有哪些民俗节日)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4-22 02:17:41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风俗活动是什么

2、赫哲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有哪些风俗活动

3、德昂族的传统节日 风俗活动是哪些

4、仫佬族传统文化的节日:走坡

5、二月春社是什么,仫佬族的传统节日

6、猜你喜欢:

1、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风俗活动是什么

不同民族,他们有着自己民族的独有特色,并且也有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那么在仫佬族中有哪些传统节日呢?这些传统节日又有哪些风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仫佬族的传统节日

二月春社

二月春社日,家家户户舂糍粑,杀鸡祭祖,接新媳妇回家。全村进行春祭,各家各户凑钱买猪,抬到社王庙宰杀,每户派一位代表参加,敬祭社王时,将猪肉分成若干份,用竹子串联起来,一串一串地挂在竹竿上,分放在社王庙的两旁。

祭完社王,各人将一串猪肉带回家,如果这一年春社在春分之前,民间认为年成好,有剩有余,代表们先饱吃一顿,剩下的串肉再分给各人带回去。

如果春社在春分之后则年成不好,大家要省吃俭用,先分再吃,把猪肉全部分到各家各户去吃,煮黄花(一种灌木花)、煮黄色糯米饭供神,全家食用,民间认为,可减少小白蚂蚁之害。

牛王诞

牛勤劳能干,为人们犁田耕地,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所需的仅仅是草和水,可奉献的却很多。所以不少民族都崇拜牛、爱护牛,把它当成人类的好朋友,仫佬族也不例外。农历四月初八即被定为牛的生日,称“牛诞节”。

这一天,无论农活多么忙,都要给牛放假休息。家家户户把牛洗得干干净净,将牛栏清扫一新,还在大门插枫树枝,以驱赶蚊蝇。并杀鸡、鸭,备酒肉祭“牛栏神”,做黑糯米饭祭祖先。这一天要给牛吃上好饲料,做好的黑糯米饭要先请牛吃,之后人才吃。

“六月”

是仫佬人祈求保佑,免去虫害、旱灾,五谷丰收,生意兴隆的节日。1911年以前,还要供祭蝗虫神,驱蝗保苗。

祖先节

七月初七,杀鸭祭祖,接祖先回家,七月十四,再次杀鸭,祭祖送祖先。这七天里,家家户户香火台上早晚焚香、供酒肉,祭祀祖先后人才用餐。到了七月十四这天下午,备上三牲(猪肉、鸡、鸭)、酒菜,供于祖先牌位前。

老年人写好“勤俭持家”、“好善乐施”等字,贴在纸钱包上,叫青年人跑到台前读完一个烧一个。做完之后把纸灰用南瓜叶或芭蕉叶包成两包,穿系在一根小竹木片上,称为“金银担”。再用厚纸折纸船一只,或用芭蕉杆扎成小排,将“金银担”放在上边,送到河边,放入水里,让它随波漂流,称为“送祖宗下船”,祖先就这样被送往冥府了。

安龙节

农历十一月,仫佬山乡有的村寨选择吉日举行盛大的法事,过“安龙节”。请法师主持,安龙上位,请龙神保佑全村安康。“安龙”时,先在村子周围挖4个大坑,每个坑点一盏油灯,日夜点燃,给龙神引路。

法师口中念念有词,一手拿宝剑,一手拿火把,挨家逐户,从房间到猪栏,处处赶鬼驱邪。然后用茅草结成一个耳朵形的草标插在大门口的上方。

走坡节

青年人这一天祭月走坡。这天又称“走坡节”或“后生节”。节日前后的圩日,青年男女趁赶街之机,在路旁、山坡双双对对唱山歌。情人之间相互赠送月饼(称“同年饼”)、同年鞋(又称“鸳鸯鞋”)。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有的全村男女老少围成一堆堆地唱歌,同时推一个人来做“野敬”。

其做法是:一女子坐在人堆中间,双手交叉塞住耳朵闭上双眼,四周的人不出一点声息,由一人念咒语,四、五分钟后场中的女子便“晕迷不醒了”,上半身摇晃不定。这时就可通过她来请神请鬼对话和唱歌了。活动往往通宵达旦。

“依饭节”

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又名“志乐顾”。有祈神驱邪、保安集福、贺五谷丰登之意。每隔3-5年举行一次,在立冬后择日举行,流行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四把等地。

关于这个节日,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古代仫佬山乡群兽为害,特别是兽王──神狮,凶猛异常,伤人畜,毁庄稼。正当仫佬人陷入困境时,来了一位白马姑娘,她力大无比,射死了神狮,解救了万民,并从狮口中夺回谷种送给人们,又用芋头、红薯做成黄牛、水牛为人们犁田耕地,教仫佬后生习武灭兽。

从此,仫佬山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纪念她,人们便以“峒”(仫佬族以血缘聚居,同姓为一家族,族内分“峒”)为单位,集资轮流主持聚会,即依饭节。依饭节的活动内容,除了“峒”内族人聚会和祭祀神灵外,还请来唱师,敲锣打鼓,歌舞娱神。

节日时,选最长最饱满的糯稻谷穗,用彩带扎起,悬于墙上。堂屋中央的大桌上摆满用芋头、红薯刻成的水牛、黄牛模型,摆上五色糯米饭,其周围摆上芝麻、黄豆、八角、沙姜等12种农产品和鸡、鸭、鱼、猪心、猪肝等12种祭品,以示六畜兴旺、农渔牧副丰收,不忘神恩祖德。

歌师身穿红衣围桌边唱边舞,歌唱劝人去恶向善的“十劝歌”,教人尊父母、敬师长、睦邻里、诚实为善、信誉行商、勤俭持家、奉公爱国等等,较全面地揭示了仫佬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追求完美人生的美学理想。依饭节结束时,将谷穗和耕牛模型分送给各家各户。

分肉串节

每年举行两次。也叫社节。这一天,各家筹钱买牲口,每户派一人参加把牲口抬到社王庙去宰杀。将肉分成若干份,并用竹子把它串起来,一串串地挂在竹竿上,分放于庙的两旁,以敬祭社王。祭祀完成后,每个人拿一串肉带回家。这就叫分肉串。

春节

春节为一年诸节日中时间最长的一个节,与除夕的活动联为一体。除夕是前一年的节日的终结,也是另一年节日的开端--春节的前奏。因此,就二者的关系来看,它们是同一个节日的两个部分,时间的界限把它们划为新年与旧年两半。

年节的活动有许多与汉族相似,只不过各有各的讲究,他们初一早上全家吃水圆,当天均吃素食,初二用香纸敬财神,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春节期间也是唱彩调戏的时节,正月十五之夜到别人家菜园摘几片菜叶回来,没有蔬菜,青草也要抓一把,称为“偷青”。民间认为,会给家中带来清洁平安,正月十五闹元宵,耍龙灯,年节结束。

挑新水节

每年正月初一举行挑新水活动。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家庭主妇点上香和火把,挑着水桶到河边平时打水的地方,插上香,扔下几枚硬币,祭拜水神。之后,打水挑回家,让家人饮用一碗新水。据说,人喝了新水,可以子孙满堂。家畜喝了会体大身健。新年的第一天,如果谁挑上了第一桶新水,认为谁是最吉利的。

2、赫哲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有哪些风俗活动

我们都知道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自己的风俗活动,那么赫哲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呢?赫哲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赫哲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乌日贡节

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的内容丰富多采,除了各种民族体育竞技活动,还有最热闹的群众性的聚餐宴饮活动。

赫哲族春节

赫哲族春节是赫哲族一年中最欢乐的节日除夕。赫哲族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大家各自忙碌,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热情好客的赫哲族人摆下“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味道十分鲜美。

令人尊敬的民间诗人(依玛堪)在新春佳节,用诗歌把美好的祝愿献给大家。老人们向他敬酒,听他讲故事,尽兴而归。妇女们则“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迷恋的是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项比赛。到处是欢歌笑语。

河灯节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都会在这天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作为赫哲族主要集居区之一的饶河县,在地方政府的热情鼓励和具体支持下,还成立了赫哲族研究会,为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与整理,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赫哲族歌舞、宗教、传统技艺和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大力弘扬。

鹿神节

鹿神节来源于赫哲族早年对虎神的崇拜,把猎物丰收以寄托于虎神的保佑,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风节。每年九月九,赫哲族就要过鹿神节。目的是为了祭把虎神,庆祝出猎顺心如意,祝贺部族人丁兴旺。因为祭虎时全村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又称鹿神节。

这一天全村人出动,点上篝火,供上酒肉,载歌载舞,跳鹿神舞以祭祀虎神。一到鹿神节,村里的萨满就要穿上神服,敲响神鼓,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踏着“咚咚”的鼓点,欢歌载舞。

跳路神节

赫哲族传统宗教祭祀节日。每年三月初三,赫哲人就聚集全部落的人一起请萨满跳神,乞求众神灵保佑全族一年中平安无恙。所谓路神,赫哲语称为“乌斯珠耶”,意为“求神保佑,人财两旺”。

赫哲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在萨满带领下跳路神,驱魔避邪、以保佑村里平安无灾。又称“跳太平神”。法行的具体日期,由萨满择定。

祭祀之日,日上三竿后,萨满在家中祭神、请神,众人往萨满身人喷洒一些水,数青年举神杖、神像,随萨满从家中击鼓而出,且唱且跳。萨满等边唱边跳,有时还进入人家,跳神祈福,来到谁家,谁家须给萨满敬酒,或将迎春树切成丝泡水给萨满喝,以示敬奉神灵,有些人则乘机还愿。十分热闹。

萨满及所谓“神队”回到萨满家后,还愿者便送来牺牲、酒等。萨满卸装后,能歌善舞者便系上腰铃,摆今击鼓,载歌载舞、等猪肉煮熟后,萨满又穿上神衣,带上神具,继续作舞,最后众人饮酒食肉尽情欢娱而散。

3、德昂族的传统节日 风俗活动是哪些

在少数民族当中,跟汉族一样都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且这些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民族的特色,那么在德昂族当中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又有哪些风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德昂族的传统节日

泼水节

泼水节是德昂族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在每年的阳历4月14日至16日举行,节期为3天。泼水节的头天清晨,男女老少都换上盛装,特别是姑娘们打扮得鲜艳夺目,老人把已准备的食品和各色纸剪小幡旗、香炷、蜡条等贡品携往庄房贡于佛堂神龛。

然后,信徒把准备好的水龙木槽支架于小佛房内,小佛房四周摆着十余尊小佛像,并将转水花筒插于龙头穴孔中。

晌午,佛爷诵经毕,便开始举行泼水仪式。众民以泼水用的小竹筒盛来清泉水,依次倒入龙槽,水即顺龙槽流入转水花筒推动旋喷水器,反复旋转洒水洗四周小佛身。

浴佛毕,众民们在象脚鼓、铓锣声中尽情互相泼水,表示吉祥如意。

入雨安居节(关门节)

“入雨安居”节(佛教词语),每年阴历6月15日举行,为期2天。全寨信徒都要携带贡品前往佛寺赕佛,参拜佛像,听佛爷念经,乞求佛祖保佑寨中人平安生活、五谷丰登。16日傍晚,佛爷便将寺院大门关闭三个月。在关门节三个月内,寺院所在僧侣都要遵守佛规,即不能串寨,不喝酒等。信徒也不能杀牲、谈情说爱和结婚等。

出雨安居节(开门节)

“出雨安居”节(佛教词语),每年从关门节始至阴历9月15日止,期满三个月后,即举行开门节仪式。但两个节日之间佛爷经常念经,信徒都要前往寺院听念经。全寨父老都要到庄房参拜佛,青年人要敲铓锣、象脚鼓,以求神保佑。开门节过后,僧侣即将佛寺大门打开,便可串寨。

烧白柴

“烧白柴”是布朗族人的赕佛节日间在每年阳历12月14日。是晚,在寨外广场上搭一座5米高的白柴宝塔,点火焚之。德昂族人认为,天气寒冷季节已到了,怕佛祖受冻,需烧白柴,给佛烤火,以驱寒冷,增加温暖之意。

做摆

“做摆”是德昂族人赕佛活动之一。“做摆”日期是根据村寨是否具有财物条件来决定举行的。日期不定,数年举行一次,每次3—5天。由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承头人选出之后,便着手筹积资金,并到寺院拜赕佛,敬献贡品等。“做摆”之意是祈一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佛爷念《长拉尼亚》经,以求大家有吃有穿,年年富有。

4、仫佬族传统文化的节日:走坡

仫佬族的走坡节日,是为青年人找寻终身伴侣的节日。而时间被定为八月十五这天,在这天里男女双方相互对歌,以表示爱意。在对歌结束后,相互赠送礼物以表示愿意与对方结成伴侣。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仫佬族文化吧!

多在春、秋农闲时节举行。春季走坡选在春节至元宵节的一段时间,秋季走坡选在中秋节前后的一个圩期里。走坡活动,古有惯例,不必发通知、出布告,坡会的日期和场所,群众心中早已有数。相传最大的坡场是东门、乔头、小长安三乡交界的花源洞和四把乡龙潭边的新印坡。届时,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女的花枝招展,男的潇洒大方,成群结队,由各村各寨云集到坡场来。唱歌传情,互唱互答,有邀请歌、盘问歌等,增进彼此的了解。如果男女双方有情有意,便接唱倾诉爱慕之情的“谈情歌”;如双方感情进一步加深,进而即唱“初结歌”,表示初步认定对方为自己的意中人。

对歌结束时,要唱“惜别歌”、“相约歌”,表示年轻恋人依依惜别、难分难舍,盼望再相见的心情,并互赠信物,男方送女方月饼称“同年饼”,女方送男方同年鞋,又称“鸳鸯鞋”,意为成双成对,共结同心。

如,男:八月十五月团圆,哥送月饼表姻缘;

为了我俩成双对,礼轻情重妹莫嫌。

女:郎哥爱,手接月饼心花开;

八月中秋哥送饼,九月重阳妹送鞋。

这首歌,既唱出了送物定情的心愿,又约定了下次相见的日期。再次走坡时,先到的一方唱“守等歌”,接着唱“重逢歌”,试探对方诚意和表示永远相爱的“结双歌”,互相赞美的“赞花歌”,表示别后思念之情的“思双歌”,渴望结亲和向往婚后幸福生活的“同住歌”及“算日歌”、“分离歌”等。双方经过多次约会相见,以歌传情,互相了解后,仍然不能私定终身,因为按照俗例,必须经过双方家长同意,再经“月下老人”牵线搭桥,才能结为“秦晋之好”。

仫佬族之所以将此节称为“走坡节”,即指不独在龙潭边的平坝上活动,而是在附近的山坡绿荫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对歌传情;又因是青年人寻找终身伴侣的日子,所以又叫“后生节”(后生——青年男子)。在潺潺的小溪边、石头旁、浓浓的绿荫下,青年男女优美动人的歌声,响彻高山幽谷。景美人更美,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仫佬族走坡唱歌传情,都很讲究礼貌,互相尊重,以诚相待,显示了仫佬族人民纯朴善良的精神风貌。

您可能还喜欢:

怒族拜祭女猎神的原因,你知道吗?

回族文化符号回族服饰文化

凉山彝族丧葬文化,你是否了解?

猎神歌是怒族人民的一种口传文化

5、二月春社是什么,仫佬族的传统节日

仫佬族有着许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是从很久以前传承下来的一种风俗。其中二月春社就是一种祭拜灶王的集体仪式。在仫佬族的眼中,只有祭拜了灶王来年才能五谷丰登。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仫佬族文化吧!

二月社也叫“祭社王”或“春祭”,这是仫佬族一种集体崇拜仪式,以“冬”为单位进行,具体日期看历书决定。据说社王能保禾苗丰收,因此为仫佬人民所崇敬,二月祭社的目的就是祈求社王保佑五谷丰登。

社有社庙,多设于村头大树下。仫佬族的二月春社日当日,家家户户舂糍粑,杀鸡祭祖,接新媳妇回家。全村进行春祭,各家各户凑钱买猪,抬到社王庙宰杀,每户派一位代表参加,敬祭社王时,将猪肉分成若干份,用竹子串联起来,一串一串地挂在竹竿上,分放在社王庙的两旁。

祭完社王,各人将一串猪肉带回家,如果这一年春社在春分之前,民间认为年成好,有剩有余,代表们先饱吃一顿,剩下的串肉再分给各人带回去。如果春社在春分之后则年成不好,大家要省吃俭用,先分再吃,把猪肉全部分到各家各户去吃,煮黄花(一种灌木花)、煮黄色糯米饭供神,全家食用,民间认为,可减少小白蚂蚁之害。

祭期,由值年头人(由同“冬”的各户轮流担任)备办香纸蜡烛,同时还要担负杀猪分肉的事务。祭一次杀猪一头(全村集钱),以煮熟的头、脚、尾、肚肠祭供社王,其余的生猪肉待祭过社王后,由值年头人平均分给各户。当天夜晚,家家户户过节,杀鸡、包粽粑(春节期间仫佬族不包粽,二月社才包)。先供奉祖宗,后全家食用。凡在上年讨媳妇的,必须在这一天送10至20担粽粑到女方家认亲,接新娘回家,女方家也必须以相同的礼物回敬。

社节那天,仫佬族还有向“社王”报丁的习惯。凡是有新生男婴之家,必须备办猪头等三牲供品去拜祭“社王”。主人点燃一柱香,插到“社王”偶象前,摆上供品,斟上三杯酒,口唱“婆王给我生贵子,我请社王保平安,孩子成长续香火,祖业万代有人传”之类的歌。认为这样,就能以虔诚之心取得“社王”的保佑。孩子就可以除病消灾,健康成长。同时还要给同一“社王”辖区的各户分红蛋,表示通报自己家庭又添丁了。但是“报丁”只限于报男孩,生女孩不需报。

您可能还喜欢:

你所不知的蒙古族艺术文化

让人垂涟的回族清真美食文化

盘点畲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自然崇拜的遗俗,锡伯族的祈年树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风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传统节日及风俗  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  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风俗  传统节日的风俗  传统节日风俗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