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培养智术之士,韩非的教育思想(韩非的教育主张)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5-04 06:09:48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培养智术之士,韩非的教育思想

2、韩非子名言名句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3、法家教育思想之商鞅文化教育改革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5、猜你喜欢:

1、培养智术之士,韩非的教育思想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关于文化教育,有诸多代表人物提出观点,其中,韩非是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之一。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法家文化一起去了解关于韩非的教育思想吧。

韩非总结了战国前期和中期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五蠹》),是造成祸乱的重要原因。并认为当时的“私学”和统治者是“二心”的。这种“私学”是新兴地主阶级实行“法治”的绊脚石。因此他断然主张采取“禁其行”、“破其群”、“散其党”的措施,即禁止办私学的人的行动自由,禁止言论和结社的自由。

韩非猛烈地批判和攻击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特别是反对当时影响最大的儒家学派。他指斥儒家的那一套“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是致使国贫兵弱,乃至亡国的根源。

在韩非看来,其他学派的理论都是互相矛盾的,只能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是非不分,统治者如果兼听他们的意见,就必然引起乱子。因此,韩非主张禁止这一切互相矛盾、只能惑乱人心的学说,而定法家于一尊。特别是要防止老百姓受到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要对他们的思想实行严格的统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韩非的法家思想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中的激进派利益的,它是一种进步的思潮,对建立地主阶级的统一政权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也反映了地主阶级反动性的一面,即对劳动人民实行思想统制的愚民政策。

韩非的这种文化专制主义的思想,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学术流派的繁荣也是极为不利的。

韩非主张培养“智术之士”或“能法之士”(《孤愤》)。这些“智术能法之士”就是懂得和坚决实行法治路线的革新人物,并且是积极拥护“耕战”政策而为它进行斗争的战士。

韩非对“智术能法之士”必须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做了详细的阐明,这种革新家必须是一个忠于封建国君“北面委质,无有二心”的人,并能做到“能去私曲,就公法”,“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有度》),一心一意为封建主义国家效力的所谓“贤臣”,“良将”。

这种革新家应该具有“远见而明察”,“强毅而劲直”(《孤愤》)的品质。就是说他应该在思想上具备进步的历史观和变革思想;在政治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有坚定地执行法治路线的坚强毅力和刚直的品质。

为了使“法治”的思想能够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统治地位,韩非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的“壹教”精神和措施,认为必须使国内做到“言谈者必轨于法”,意思是说要使每个人的思想和言论都符合法家的精神和遵守国家的法律。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韩非提出了著名的法家教育纲领。他说:“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五蠹》)。所谓“无书简之文”、“无先王之语”,实质就是要废除、清算古代奴隶制的文化典籍和道德说教,特别是儒家所尊崇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悌”这一套东西,并从而实现他的“以法为教”的主张。

2、韩非子名言名句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1、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2、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3、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6、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7、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8、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10、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11、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12、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13、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14、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

15、慈母有败子

16、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17、自胜谓之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18、自见之谓明。(能够认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19、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则,既要算计得道的,也要算计失去的)

20、欲成其事,先败其事。(事情有时候要做成他却往往要先败坏它)

3、法家教育思想之商鞅文化教育改革

在法家中,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诸多利于国家的理论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是一样。今天,要通过法家文化介绍的是关于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的代表人物,商鞅的文化教育改革。

商鞅变法是当时各国变法运动中比较彻底的一次,文化教育的改革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

在教育内容方面,商鞅反对儒家以“礼、乐、诗、书”教育学生,反对向学生灌输“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

他认为“儒学”不过是一些“高言伪议”,不切实际的“浮学”。为了培养“耕战之士”和厉行“法治”的人才,商鞅主张学习法令和对耕战有用的实际知识。

他提出“壹教”的教育纲领。“壹教”的实质就是执行新兴地主阶级的统一教育,它的主要内容是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令、政策统一人们的思想。

商鞅认为:“壹教则下听上”(《赏刑》)。他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字分》)。明确指出“法”是地主阶级的生命,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的教育。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君臣》)。即凡不符合法令的言论,不听;不符合法令的行为,不赞扬;不符合法令的事情,不做。

一切的言论、行动必须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法”为标准。为了使“法治”教育能够贯彻执行,商鞅实行“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定分》),把教育的权力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官吏的手中。

如果遇到“主法令之吏”有迁徙、死亡的情况,得立即选派接替者“学读法令”,可见商鞅对树立法家对教育的领导是十分重视的。

商鞅为了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强调“法治”教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漠视了学校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取消了专业的教师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这是违背文化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他对旧文化又采取一概削除的简单粗暴的政策,这也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商鞅为了使秦国富强,他把农战作为治国之要。他奖励农战,主张加强农战教育。他说:“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慎法》)。

在教育途径方面,商鞅重视在通过农战的实际斗争中,锻炼和增长人们的才干。并认为人们的智谋是在长期的作战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均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所实施的“法”教和奖励“农战”的政策,却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的一面。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大家在历史课上学过诸子百家的知识,而法家就是百家争鸣之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

法家学派在历史上涌现出著名代表人物,韩非子就是一位。

今天的法家文化就带你了解韩非子的生平与思想。

韩非子,即韩非,原为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初从荀子学习,与秦相李斯是同窗。他目睹当时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但其主张却始终得不到采纳。无奈之下,韩非退而着书,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着作。其后,他的着作传到秦国,秦王对他的才华非常赞赏。不久后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

5、猜你喜欢:

THE END

TAG:集大成者下一句  韩非子名言  韩非子思想  韩非子思想主张  韩非子法治思想  韩非子的名言  韩非子的思想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