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3-6岁

孩子的安全感怎么建立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9-30 00:01:39
The Beginning

你家孩子缺乏安全感吗?孩子的安全感怎么给才够?依恋关系的搭建怎么做?下面来看看,怎么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成为父母之后,我们所关注的东西根本无小事,比如之前收到过社群里彤彤妈的留言:

我搞不懂孩子需求应该如何回应,比如孩子饿了想吃奶,但是她也同时拉了粑粑,我想给她更换了尿布再喂奶,这样子孩子喝了奶想睡觉也安稳,可是换的过程中孩子嚎啕大哭,双脚乱踢,很生气。

我这样子做到底对不对,算不算没有立刻满足她的需求,我会不会影响了她的安全感?

这种常见的焦虑和不安,在我们养育过程中总是如影随形。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困扰自己做的到底是够,还是不够?就像彤彤妈的纠结,我们是先顾孩子拉粑粑还是先喂孩子喝奶呢?

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还会担心如果没有及时满足宝宝需求,会不会影响到安全感建立,而这些,都没有人能够告诉我们一个标准答案。

但我想说的是,这些问题是有答案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补充一步“及时回应”即可,比如一边换尿布,一边坦诚地告诉孩子:

“宝宝,妈妈知道你饿了,你很想喝奶,但你拉粑粑了,所以我们得先把尿布换掉。我会快一点,换完尿布我们就可以喝奶了。”

虽然我们延迟满足了孩子喝奶的需求,但是通过及时表达和沟通,同样可以给到孩子安全感。

这个过程的价值是,孩子的心底话,我们听得见,我们的考虑和思量,也可以有方法传递给孩子。

亲子间一个健康、稳定的安全感,好比一种量度和平衡,孩子逐渐认识和理解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它可以包括三个维度。

安全感的尺度在于连接

亲子关系,就如同银行账户一样,安全感就是我们存折上的数字。

任何时候,我们家庭账户的余额都反映了我们和孩子间安全感的深浅,谁也不想过度地透支彼此的安全感。

但如何保持平衡,我们也时常摇摆不定,小到开头社群彤彤妈日常照顾的选择题,大到对孩子“独立性与依赖感”两难的担忧。

举个小的例子,孩子是抱,还是不抱好?

我身边有很多人会担心:“抱,会惯坏孩子”、“要想孩子独立,要等孩子不哭了才抱”,但实际上,抱这个行为本身并不会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抱对”。

我见过一种情感忽视型的“抱”,也可能给孩子带来情感上的不安全感。比如,家里人大多数时候确实也会抱着孩子,却很少和孩子说话,也很少和孩子互动,几乎没有任何的情感交流。

这种抱,就像一个移动的摇床,孩子并没有从中得到渴求陪伴的需求,更像是在和一个人形玩偶相处。

同样,支持“不抱才能让孩子更独立”的父母,也可能因为不考量任何场景,纯粹为了“不抱”而“不抱”,在操作上“误入岐途”,让孩子情感上产生很大的不安全感。

就像一个烦躁不安的婴儿睡前一定会哭,他渴望妈妈可以给予拥抱和安抚,帮助他在满满的安全感下入睡。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只是站在一边想着“不能抱,抱了孩子就更加无法独立入睡”,就有可能会忽略了客观的原因。

比如说孩子哭的原因可以有不下二十种,饥饿、害怕、恐惧、不安……并不是我们简单地只用一个“不抱”就能轻易解决的。

抱与不抱只是形式,并不是对立的两级,操作中我们可以依照具体情况而定,但判断的标准,一定在是否能够和孩子达成爱的连接。

当我们在延迟满足时,是否做好了足够的观察和回应,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回应?当我们及时安抚的时候,是否没有让自己的回应流于形式,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建立的亲子安全感的深浅。

安全感的培养需要合适的时机

一份稳固的安全感,可以让孩子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时,情感上始终保持着安全的依恋状态。

在充满安全感的堡垒中,孩子拥有着不断自我探索的动力,并且愿意相信,不管遇到了什么事,只要转身,就可以看到重要的人,在身后守护着,陪着自己。

在我养育两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的几年里,孩子们总会有大大小小数不过来的需要帮忙的时刻,但是每一次,在我决定要不要帮孩子忙的时候,我都会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这个挑战中,孩子是否需要我,“此刻”是我需要帮忙的时机吗?

这份对时机的反思,让我学会了退后,当孩子迫切地希望我们帮忙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冷静地退后一步,判断时机是否恰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看清楚孩子的状态,再去判断适合孩子的引导方法,和让孩子有安全感的回应是什么。

假如孩子的积木倒了,希望我们可以帮忙叠起来,我们先不要着急出手,可以试着鼓励孩子自己直面问题,“你再试试看,你可以的,你需要自己想一想看有什么办法”,帮助孩子积累面对问题的勇气,是成长的第一步。

但如果孩子始终无法保持积木的平衡,不明白为什么别人搭的积木可以搭到十几块不倒,自己的却四五块全散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介入了,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跟孩子探讨,“你是哪些地方没搞懂,我们可以一起去解决问题”。

父母最好的帮助时机,是在孩子尝试过后,依然找不到方向,陷入无解和挫败的时候。

和孩子一起体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既可以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可以通过引导和讨论,帮助孩子体验独立探索的过程。

安全感的关键在于亲子沟通之道

真正的依恋包含了同理心的沟通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言行和沟通,向孩子表达最深层次的“我懂你”。

在搭建安全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点想象力,站在孩子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情境,这便是同理心的深层含义:我懂你的不容易。

而落到实际操作中,便是“映射法”。

我们可以通过重复孩子的话,并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实现与孩子的交流。这种方法更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在很认真地倾听,并且认可他的情绪,我们在试图表达我们的同理心。

我们没有办法每件事都及时满足孩子,但是如果及时表达与沟通,一样可以给到孩子安全感。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 借助身体语言捕捉、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

“映射法”强调的是转换语言,比如把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动作进行关联。

我们可以观察到,孩子的情绪往往会伴随一些身体上的动作,比如皱眉头,双脚晃动,趴在桌面上一声不吭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情绪信息。

通过关注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我们可以尝试揣摩这些信息背后传递的情绪,可以问问孩子,“我看到你皱眉了,你是在生气吗?”、“你拽着我的衣服,我感觉到你很紧张是吗?”

◇ 借助自己的想象力,站在孩子的立场去体会他们所处的情境

“映射法”强调的是转化处境,我们可以帮助孩子重新定义事件和情绪。

比如,当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有礼物,自己却没有,因此大喊大叫的时候,可以这样子跟孩子说:“我看到你的表情有点生气,是不是因为别人都有礼物呢?”

接着,我们可以继续设想一下孩子遭遇的处境,跟他进行交流:“你也希望有一份礼物,是吗?我想你是觉得这样子有点不公平,才生气的。”

这两个过程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

就好像安慰失恋的朋友,也许重要的只是陪在他们身边。面对孩子,更需要耐下心来,认同和走近孩子的情绪,让这份情绪跟着我们的节奏平复下来。

当我们能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孩子会感到被同理,内心的不平衡感会慢慢恢复,激动的情绪也会随之平复下来。

每一个孩子在迈向独立之前,一定需要足够的安全感和信赖感的支撑。

安全感的形成并非无根的浮萍,我们需要聆听和解码孩子的信号,孩子也同样很需要我们的反馈和回应。

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可以明白,安全感在于每个人内心的尺度,一个健康、稳定的安全感,影响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和孩子彼此之间有爱的连接和回应、更有理解和互相的尊重,都能够让孩子感知到,自己的存在饱满而有力量。

他们也在积累安全感的过程中,有能力适应成长的步调,最终成为一个有内心充盈、有着完整独立性的人。

THE END

TAG:孩子  安全感  我们可以  自己的  情绪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