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地方特产

2021吴中区工作目标和任务 2021年吴中区两会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9-16 17:15:15
The Beginning

  202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长同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和区委四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的部署,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提质增效,加快建设更加俊美的现代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吴中的立身之本。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实业兴区道路,以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为引领,突出增量培育壮大、存量改造提升,强化美丽吴中的实体支撑。

  强化项目支撑,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头号”工程,全力主攻重特大项目、高端产业项目。发挥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统筹作用,围绕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区域,精心组织招商推介会、经贸洽谈会等招商活动,确保项目建设滚动发展、梯次跟进,新招引产业项目总投资400亿元,10亿元(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超10个,50亿元以上项目实现零突破。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提前做好要素供给保障,确保苏驼云计算智慧云谷、嘉彰科技等120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年内全部开工,石川制铁、安洁科技等57个重点产业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全年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超20个。确保273个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超410亿元,其中重点制造业项目投资超100亿元,用高质量的项目建设为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强化产业支撑,打造现代产业生态。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出台新一轮主导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力打造智能制造5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区和生物医药产业四大功能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规上产值达700亿元,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建5G基站1100个,健全“1+4+N”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新增市级以上星级上云企业60家、智能工厂1个、智能车间15个,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400个,打造10个以上行业级和通用型解决方案。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好检验检测、工业互联网两大特色产业,推进与国内外检验检测龙头企业合作,确保检验检测营业收入达40亿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发挥赛迪研究院、浪潮智能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苏州信创产业园创建国家级信创园、苏州(太湖)软件产业园创建省级软件名园。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加强对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支持,持续办好吴中更有礼——乐购“吴”限系列活动,确保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9亿元、增长5%,以消费升级促产业升级。

  强化企业支撑,提升经济运行质态。全方位、多角度支持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召开产业创新发展大会,集成一批惠企政策,增强政策供给系统性和精准度。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切实提高企业获得感。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一企一策”支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产值超50亿元企业达4家,向百亿级企业发起冲刺。立足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搭建产业链精准对接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对接主导产业,延伸供应链、创新链。支持企业坚守实业、深耕主业,加大技改投入,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0个,完成技改投资75亿元。鼓励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加强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新增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市质量奖5个。优化国有企业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地方与央企合作模式,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引导支持企业加快股改上市步伐,新增上市企业4家以上,不断壮大资本市场“吴中板块”。

  二、突出转型升级,加速构建日益臻美的开放创新格局。开放创新是吴中的动力源泉。我们将牢牢把握国家全面扩大开放的重大机遇,以创新引领转型,以开放拓展空间,加速融入“双循环”体系,增强美丽吴中的发展动力。

  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甪端”计划,围绕“专精特新”目标,新增市瞪羚和“独角兽”培育企业2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8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3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深化高新区“一区三园”建设,持续做优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华科智能制造研究院、苏州工业大数据产业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发挥科技镇长团校地合作桥梁作用,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30个。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推进苏州智能制造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4件。加强高端人才引育,优化东吴高层次人才计划,办好东吴双创峰会、高校青年博士进企业等活动,新增市级以上人才项目25个、区级以上领军人才50人以上。注重技能型人才引培,新增高技能人才3800人,培育更多匹配产业发展的“吴中工匠”。

  更大力度推进开放融合。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发展机遇,主动策应、借势借力,提升开放发展新水平。全面对接融入上海,加大在产业、科技、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对接力度,精心谋划吴中生物医药产业园与张江药谷、苏州(太湖)软件产业园与上海浦东软件园合作,靠前承接上海“溢出效应”。围绕“核轴带”功能区布局,以“东中西”跨区域协同发展为牵引,对接工业园区桑田岛、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太湖科学城,积极参与环中环科技创新走廊、沿太湖科技研发创新带建设,推动产业链优势互补、创新链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长效机制,唱响“吴优办”品牌。深度拓展对外开放,新增注册外资7.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5亿美元。落实稳外贸措施,推动中小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全覆盖。推进外贸企业转型,提升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新增省市出口品牌企业2家,完成进出口总额81亿美元。鼓励跨境电商、服务贸易发展,推进综保区保税仓库、线下展示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4.5亿元,不断提升经济开放度。

  更大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存量更新挖潜,推动土地、金融等资源要素向实体集聚、高效利用。深化落实全市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持续开展“三优三保”,深入推进“511”工程,切实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年腾出土地空间6000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6000亩。用好工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平台,落实差别化激励约束政策,更大力度推进“散乱污”整治等工作,全年腾退低效工业用地1000亩。以产业用地保障线为依据,高质量开展产业用地更新改造专项规划,加强存量工业用地转让管理,有序推动片区整体更新。以集中连片为目标,完成拆迁征收85万平方米以上、腾出地块98个以上,全力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深化政银企对接互动,推动东吴贷优化升级,新增实体信贷投放1033亿元,增长25%,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

  三、突出绿色发展,全力涵养清丽秀美的自然山水生态。绿色是吴中的最靓底色。我们将坚守发展底色,紧扣“太湖之美、吴中最美”,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深入探索“两山”转换通道,丰富美丽吴中的生态内涵。

  擦亮绿色生态品牌。立足生态优势、做出生态特色、壮大生态产业,积极做好长三角绿色发展示范。高质量推进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切实将环太湖湿地带、通湖河道水质提升工程等标杆项目建出成效,努力打造践行“两山”理念的太湖典范。对标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围绕生态功能空间布局、生态发展能级、生态环境品质等重点领域,高标准规划建设太湖生态岛,推动形成生态环境敏感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吴中路径”。加大生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组织开展中央媒体“美丽中国吴中行”等活动。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有序推进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强与中交、中车等央企合作,依托太湖山水应用场景,着力引进绿色产业项目,全力构建生态环保“项目产业化、产业项目化”双向联动格局。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强化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创新探索环太湖生态补偿机制,全力争取国家级生态文明荣誉。着力提升太湖“五位一体”综合长效管理水平,加强蓝藻防控打捞能力建设,新增藻水分离站3个、控藻船4艘,建成挡藻导流围隔二期工程,确保太湖安全度夏。加强水源地保护,完成渔洋山水源地水下森林恢复试点工程。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对太湖、澄湖重要自然湿地保护力度。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断面长制”,深入实施水环境质量考核区域补偿,持续巩固瓜泾口北等国省考断面达标成果,确保7个河道国省考断面全部稳定达标。建成生态美丽河湖30条、生态河道14条,疏浚整治农村河道114条、80公里,新增植树造林100亩,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

  提升污染防治成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水、气、固废等重点,更大力度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高标准开展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完成木渎新城污水厂二期建设,新增污水管网50公里,启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确保城镇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改造,确保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3%。坚持精准科学治气,全面推进涉气污染源精细化管控治理,扎实开展内河港口码头环保问题整改等专项行动,加快实施节能减排改造,建成空气质量微站点6个,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强化土壤安全利用、危险废物监管利用,稳妥推进2处重点土壤地块治理修复,努力让吴中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

  四、突出融合创新,持续增强厚蕴尚美的历史文化魅力。文化是吴中的血脉灵魂。我们将充分发挥吴文化资源禀赋,推进“文化+旅游、创意、创业”融合发展,打响“苏式生活”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互促并进,形成美丽吴中的文化引领。

  高定位打造文化标识。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产品策划设计,全面展现吴中独特文化魅力。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出台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引进培育一批创意设计类、文体旅消费终端生产类龙头企业,提升舟山核雕村、金枫广告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集聚区能级,形成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功能区域,全年新增文旅项目投资2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梳理文化资源地图清单,建设“太湖乡村”“运河文化”“江南古镇”吴中文旅特色IP。推进建设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太湖水文化馆,提升吴文化博物馆、区公共文化中心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古镇古村和水乡风貌保护,加快建设非遗项目数据库,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实施太湖文明溯源计划,做好三山岛遗址考古研究和系统保护。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苏州打造“运河十景”机遇,推进蠡墅历史街区等区域整体提升,把宝带桥——澹台湖片区打造成为“江南文化”的吴中标识。

  高水平加快文化融合。以产品为核心,推进文化与生态、旅游、农业深度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擦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高水平办好太湖文化旅游节、苏作文创峰会、吴中好物节等活动。持续加强文旅产品开发与升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旅游线路、特色农产品方面形成一批“拳头”产品。推进旅游民宿提升发展,新增备案民宿50家,打造东山镇三山村等6大民宿集聚区。依托吴中田园乡村、太湖体育运动、太湖民宿等优势资源,立足长三角客源市场,加强与线上知名旅游平台深度合作,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线路、网红打卡胜地。全年接待游客17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65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6.6%,不断提升“眼底江南、心上吴中”品牌影响力。

  高质量增加文化供给。紧扣群众需求,加强公共文体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提升文化惠民水平。发挥道德模范、吴中好人示范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计划,启动建设区工人文化宫,推进建设孙子兵法博物馆、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建成一批农家书屋、图书馆分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提炼吴文化时代特色元素,创作一批标志性文艺精品,更好发挥区融媒体中心作用,让更多的吴中文化名片走出去。深化文物安全实验区建设,高标准开展韩世忠祠堂、沈家祠堂等维修工程。持续办好环太湖竞走多日赛、苏州湾马拉松、环太湖越野四季赛等重点赛事,力争与中足协共建太湖训练基地,努力将吴中打造成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

  五、突出统筹推进,积极塑造精致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城乡协调是吴中的一贯坚守。我们将坚持高标准规划管控、高品质开发建设,按照现代化标准、特色化理念,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形象,提升美丽吴中的城乡品质。

  全面提优城市形态。以规划为引领,统筹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优化,加快城市面貌出彩。推进区、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严格划定“三线”规模。加快城市更新,启动编制中心城市核片区规划,优化豪仕登、澹台湖等重要地段城市设计,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太湖新城产城融合,推进太湖新城核心区商务中心建设,建成投用太湖新城能源中心,加速打造“未来之城、活力湖区”。强化地块连片开发,合理把握经营性用地上市节奏,提升房地产项目品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打造美丽街区,增加公共交流空间,让城市更有“烟火气”。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成项目23个。新开工安置房7500套,竣工9000套。启动浒光运河整治等5个重点水利工程,全面完成南城区防洪除涝及调水引流工程,新改建防洪闸14座、排涝站11座。开建尹山桥、新家桥、胜浦大桥改建工程,加速推进长江路南延、南湖路东延、独墅湖二通道等工程,建成苏同黎公路、中山路二期和阴横山连接线等工程。配合建设轨道交通5号线、7号线、通苏嘉甬高铁,推动形成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交通硬支撑。

  精细推进城市管理。坚持精准施策,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管理。扎实开展城市“颜值提升”行动,推进东吴北路、石湖东路等道路沿线轨道站点、大型商场等重要节点周边规范整治和美化提升,打造市、区两级示范路11条。持续开展“三整治五提升”专项行动,深化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强化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统筹实施绿化景观、交通设施、地下管线、城市照明等工程,构建智慧城市空间底座。新增城市绿地345亩。新改建高标准公厕22个。新辟、优化公交线路10条,建成蠡墅立交首末站。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500个、公共自行车站点26个。健全垃圾分类宣传、建设、收运、处置闭环体系,实现“三定一督”小区全覆盖。推进建筑(装修)垃圾处置终端规划建设,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深入实施物业管理提升工程,加快完善制度体系,创建省级物业管理示范小区3个,以“城市善治”提升“民生温度”。

  持续激发乡村活力。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推进农业高效集约发展,新增高标准农田5000亩、全国“一村一品”示范基地1个、市农业龙头企业2家、产业化联合体2家,建成碧螺春茶产业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大力发展现代高效渔业,探索建立太湖渔业增殖放流长效机制。强化共享共治理念,全面构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优化特色田园乡村布局,推进太湖特色精品示范区建设。建成区级美丽乡村135个,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耕地保护补偿激励等制度,狠抓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工程,争创省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深入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加大三资监管力度,力争村级集体资产、净资产分别达到200亿元、114亿元,加快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六、突出惠民安民,努力创造健康和美的百姓幸福生活。民生幸福是吴中的不懈追求。我们将坚持把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区人民,增进美丽吴中的民生福祉。

  巩固疫情防控成效。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按照“五有三严”“人物同防”要求,毫不放松继续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慎终如始抓紧抓细抓实各项常态化防控举措,全力构筑坚实严密的防控链。严格落实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防控措施,加强发热门诊规范化及核酸检测能力建设。适时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接种。严防外部输入,落实远端防控、入境人员闭环管理等措施,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强化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坚决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相结合,不断提高群众认可度、满意度。全力稳就业,紧盯高校毕业生、退捕渔民等重点人群,认真落实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新增就业岗位1.7万个,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持续推进社保扩面,及时调整各类社会保障待遇,完善以疾病救助为主的救助体系,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提升养老服务供给,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个。积极引入民营养老机构,推进医养、康养融合,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养老体系,增强多样化供给能力,让老人生活更有质感。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优化资源布局,推动公共教育医疗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启动建设区公共卫生中心及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建设吴中人民医院新院区、太湖新城医院,建成投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加强与上海、南京等地对接,强化医联体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深入开展健康“531”系列行动计划,实施家庭医生“网格化”健康管理。启动建设邵昂中学等10所学校,推进建设澄湖路中小学等15所学校,建成投用木渎金山实验小学等10所学校。推进备案学前儿童看护点分类整治,新增普惠性幼儿园4所。深化集团化办学,探索多元化供给,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水平。推进教育“三强”计划,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深入研究新高考模式,深化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实现“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跨越。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始终绷紧安全之弦,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事前处罚,加大宣传教育,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加快构筑消防安全“331”治理机制,营造“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安全发展氛围。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落实双拥优抚安置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切实做好森林防火、防汛防台、气象服务、对口帮扶等工作。启动“八五”普法,加强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信访矛盾化解,持续优化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强化政社互动,积极推广“古樟议事”“南城圆桌”“和谐微实事”等参与式治理方式,创成省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启动区粮食及应急物资储备库易地新建工程。深化平安吴中建设,深入开展“意识防”专项行动,建立非法金融排查处置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数据赋能,加快建设基础数据库,不断拓展“天穹计划”应用场景,探索建设具有吴中特色的“城市大脑”,推动大数据应用由“社会治安”向“城市治理”转变。

  打造全面过硬的实干政府

  面对时代的呼唤、发展的重任、人民的厚望,我们将更加勤勉敬业,务实担当,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提供坚强保障。

  干有朝气,建设敢担善谋的政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始终做到根植人民、执政为民。更加注重统筹谋划,增强工作系统性、前瞻性,保障各项工作衔接有序、相互促进。建立闭环督办机制,实施“项目化管理、清单式交办、节点式督查”,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抓好工作落实,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迅速落地生根。更加突出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进一步发挥“三项机制”作用,为担当者担当、让履职者尽责,全力营造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干有锐气,建设敢做善成的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区委各项规定,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对标先进促提升、改革创新谋发展,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增强工作效能。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做好村(居)委会换届,增强政府系统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攻坚能力。深化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完善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打造更快速度、更具温度的基层政务服务。落实债务化解方案,严控政府性债务。加强审计整改,提高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绩效。深化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持续压减三公经费,以政府的“紧日子”换群众的“好日子”。

  干有正气,建设敢为善治的政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坚持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扎实做好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化管理,落实区政府法律事务工作规则,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坚持规范执法,强化重点领域行政执法监督,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更加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提高建议、提案办成率。重视社会公众监督、新闻媒体监督,支持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加强政务公开,高质量办好政府公共服务热线、领导信箱诉求,规范政务新媒体建设,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THE END

TAG:吴中  太湖  亿元  产业  生态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