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亲子间最具杀伤力的话,别再对孩子说了!家长必看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7-10 15:01:55
The Beginning

回想20几年前,当我们还是个小屁孩时,一定不会对爸妈说过的这些话感到陌生:

“我数三个数,你再给我捣乱小心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了!”

“你不是妈妈亲生的,你是从臭水沟里捞上来的!”

“你再不听话小心妈妈就不要你了哈!”

“当初就不应该把你生下来!”

“要不是因为你,我和你爸早就离婚了!”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毫不夸张的说,这些当年老爸老妈们脱口而出的话,曾给我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伤害,长大后念及此还会耿耿于怀:“等我有了孩子,可不会这么对他!”

但等我们真正当了父母,就真的比父母当年高明很多吗?

并不见得。

随着观念的更新,棍棒教育被鼓励教育替代。据小测观察,80、90后的新时代父母走的都是关爱呵护路线。对孩子说话和颜悦色是基本功,脱口而出的话也都要是一套一套提前想好的。但如此讲究谨慎,却还是有很多父母走了避之不及的“祸从口出”的老路。

不是小测喷你,以下这些家长自以为好用,但其实已经走歪了的“育儿金句”,照样伤娃于无形。不管是否有进步,狂夸“你真棒!”

花式夸娃本身没有什么不对,但泛滥夸奖,就失去了意义。

“你真棒!”“好厉害啊!”“哇,宝宝真聪明!”“亲亲抱抱举高高!”

这些夸奖,乍一听确实很美妙,宝宝也能从你的面部表情上感受到被肯定的喜悦。但若是当家长的平均半小时就夸一次,或者娃只有一丁点进步却被你夸的天花乱坠,长此以往,宝宝便会深陷于你所编织的美丽世界里。你越夸奖的起劲儿,孩子长大后就会越在意别人的看法,还会在成长路上过分追求别人的肯定和赞赏。当失败来临时,这些内心敏感的孩子也往往无法正视自己的失误,极易形成自卑和过度自我保护的心理。

事实上,夸孩子,尤其对3岁以上的孩子来说,与其空泛的说“你真棒!”倒不如按事实表扬,指向具体的事情,有针对性地夸奖。比如:“宝宝都会自己把玩具收起来了,摆放的真整齐,家里变干净多了!”除此之外,夸奖孩子时还要注意特别夸奖他的特质,要让孩子知道家长表扬他的原因。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会强化这种行为,把好的表现坚持下去。

摔倒之后,“都怪地太滑!”对于3岁前的宝宝来说,摔倒很常见。宝宝摔倒后,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会决定孩子会不会哭。

小测观察,宝宝摔倒后家长最高使用频率的话是“哎呀都怪地太滑了!”,配套动作往往是用手狠狠拍打地板。其实家长的本意是想转移注意力,但这样做的同时,却把“摔倒”这样的小意外的原因归咎于“地板”了。

延伸到其他生活场景,磕了碰了怪桌角不长眼,生病感冒怪天气变化太快,长久下去,宝宝极易养成推卸责任的坏习惯,遇到挫折和失败不会从自身角度出发,而把原因都归结于外界和“别人”。

其实宝宝摔倒,恰恰是教会他学会“自我抚慰”的绝佳时机。宝宝摔倒后会哭,其实是因为他们还太小了,理解不了刚刚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自己很痛,需要抱抱。所以家长要做的应该是用轻松的语调模拟一下刚刚的“案发现场”。

场景回归的好处是能让孩子理解到刚刚发生了什么,等他们真正明白事情的发展过程,就不会对“未知”感到恐惧了。他们会在心里对自己说“哦,原来就是这样而已,也没有那么可怕啦。”这种“自我抚慰”,能让宝宝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后找到积极的心理解释,平息不良情绪,以更正向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遇到挫折想哭时,“没事儿~”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哭了,不疼~”

“有啥好害怕的~”

……

这些看似想把事情简单化处理的话,实际上在孩子们听来更像是家长在无视和贬损他的恐惧感,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感受不被家长理解和接纳,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也会随之增加。

每当遭遇挫折和困难后,孩子想哭很正常,家长应该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恐惧,并且千万不要用像“没事儿”这样缺乏共情的话去回应他们。正确的做法是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的恐惧和委屈,再接着问“妈妈/爸爸能帮你什么吗?”

小测有个朋友在这方面就处理的很好。每当遇上她的宝宝大声哭闹时,她往往能冷静的帮孩子擦干眼泪,然后再揽入怀,母子俩待在一起,不紧不慢的说说心里话,孩子的坏情绪往往就会消解大半。每一次哭闹的结尾,都是两人站起来一起去解决问题。

虽然共情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很重要。只有站在孩子当下的状态去感受,去处理受挫后宝宝的消极情绪,才会让孩子们知道你注意到了他们的担忧,还愿意给他们提供帮助。这样他们的焦虑感就会被控制在一个小范围内,也会感到更安全,从而给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

事实上,不光以上三种情况下家长们会说欠妥的话,还有更多场景下家长都会犯用大人的视角看待宝宝遇到的问题的错。要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感受去取代他们的感受。要想给予孩子真正的呵护和心灵上的关爱,我们就应该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的样子,站在他们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尊重和理解那个因你而来的小生命。

THE END

TAG:孩子  宝宝  家长  自己的  他们的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